学好身边人做好当下事 |云南大理 巍山县杨汝炫:只为守护这一缕香气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曲径通幽的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小院中,第四代手工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汝炫正在贴耳倾听奶奶讲述降真香料的属性。
云南大理巍山有悠久的制香传统,香品多为日常生活用香,具有美饰、怡情、疾病防疫、药用等功能。
“奶奶从12岁开始跟随我太爷爷制香,儿时放学回家奔向香房,最先接触到的是房中的香气;寒冬腊月院中会有一匹瞎马在磨香料,奶奶会在一旁烧馒头给我讲故事。可以说,香承载着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对香的喜爱从小就无形中浸润到了我的人生。”杨汝炫开心地对笔者说道。
2015年,大学毕业的杨汝炫,原本在昆明找到一份高薪职业,但是,假期偶然的一幕,让她毅然决然返乡守护香业。“大年二十九,一位老奶奶牵着新过门的儿媳来我家‘认门’,告诉她买香就来我家。那一刻,我诧然,原来制香一代一代传承,买香也是一代一代传承,我要守住制香工艺,不让顾客失望,不让自己遗憾。”杨汝炫说。
虽然坚定了制香之路,但前方并不像杨汝炫憧憬的那样光明。采香、炮制、配伍、晒香、窖藏.......制作过程的复杂、香方研制的艰辛、机制香的兴起,让传统手工香发展步履维艰。
“每个香方研制都要经过上百次试验,这个过程几乎花光我所有积蓄,加上鼻炎发作期间调香几乎失败,请人试香却得不到认可。我很沮丧、焦虑,但又不忍放弃。”杨汝炫说。
杨汝炫香途的阻碍被县级相关部门知晓,为了传承和保护像制香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县委、政府坚持“政府主导、民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秉承“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对非遗采取了内外扶持的保护模式。一方面,积极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定期补助保护经费,打造传习所进行经费扶持;融合“非遗+旅游”“非遗+民宿”模式,提供沉浸体验,丰富旅游模式同时开拓客源,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组织非遗外出培训,通过电商经营、视频制作培训,授之以渔,让商家借新媒体“东风”让非遗产品飞入百姓家。
有了坚实的外部基础,杨汝炫更坚定了做香的信心。先后3次到上海学习香业,熟读《香乘》《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书目,探索香材医理,外出拜访各地香农,对比不同产地香材差异,深化调香试验。现在,她的香品美观、品质好、气味怡人,通过微店及回头客,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与民宿客栈的合作、客源的拓宽,更让小店每月营业额轻松破万,手工香得到365体育足彩,人的熟悉与喜爱。

“我很荣幸得到别人认可,再也不会因为别人不理解和误解而倍感未来的路孤独而漫长。我会继续推陈出新,加大宣传,让365体育足彩,人识香、闻香、用香,将传统手工香的技艺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谈到下一步打算杨汝炫笑着说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荆棘道路中开疆拓土从而坚守传承的底线,或许也是笃定前行的另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