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妇联:聚焦家事“一类事”改革试点 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事纠纷化解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积极落实“抓源促治、强基固本”行动部署要求,今年以来,萧山区妇联联动区委政法委、区社会治理中心在预防化解家事纠纷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创新,我们聚焦省委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决策部署,紧扣“1+4”试点框架,推出了以“萧和e家”为品牌的家事“一类事”综合服务工作,为萧山“平安家庭”创建在全省走在前、作示范提供样板经验。
一、 基本情况
萧山目前实际居住人口263万,其中户籍人口128万,女性65万,占比50.78%;流动人口135万,女性56.8万,占比42.07%,家庭37.2万户。2023年,全区警务类家暴纠纷共3200余起,其中家暴受害者80%为女性,10%为未成年人。根据相关部门近年来家事纠纷数据汇总情况,我区家事纠纷每年呈上升趋势,情况不容乐观。
萧山区按照试点引路、以点及面的思路,依托线上线下两大服务平台,专职队、专业队、志愿队三支服务队伍,通过三类调处流程(警务类家暴纠纷、非警务类家事纠纷、其他家事纠纷)和十步工作法(“地毯式”排查、周期式报送、座谈式会商、“双诊式”调解、“双模式”回访、综合式分析、督导式整治、集成式服务、护航式关爱、梯队式培养),在家事纠纷化解上取得了一定实效。2024年4月,全区家事纠纷569件(其中警务类家暴纠纷372件,非警务类家事纠纷197件),2024年3月539件(其中警务类家暴纠纷319件,非警务类家事纠纷220件),环比下降5.57%。试点镇街义桥镇家事纠纷发案量同比下降5.26%,完成家事纠纷联动调处22起,重复警情同比下降12.5%。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系统思维,集成化谋篇布局
一是组织体系集成化。在全区构建家事“一类事”纵横交织、协同发力的组织架构。纵向结构上建立“区—镇街场—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横向结构上构建“党建统领—部门执行—社会协同”三方合力体系,通过区级统筹全局、镇街全面落实、村社精准执行,全面激活统筹各方资源。二是服务阵地集成化。在区社会治理中心设立区家事“一类事”综合服务中心,在23个镇街场设立镇街家事服务工作站,在580个村(社区)设立村社家事服务工作点,让老百姓遇到家事纠纷时能“一门办理、一窗受理、一站服务”,在家门口真正实现家事纠纷“有处可说、有门可求、困难有应”,在全省率先实现“1+23+580”家事“一类事”一站式受理窗口全覆盖。三是服务内容集成化。以家事服务全量集成为出发点,在一站式家事服务中心、站、点集成婚恋情感、家庭财产纠纷、家庭暴力、未成年人保护、赡养扶养抚养、家庭教育、家庭心理等七类矛盾纠纷和婚姻辅导、家事信访、家事调解、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家风培育等八大服务功能,打造家事服务便民直通车。
(二)聚焦数智赋能,数字化创新驱动
一是家事纠纷数据全量化。依托“141”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为各镇街场、各村(社区)妇联主席开通网格员账号,实现排查端家事纠纷实时上报;链接“萧然善治码”、“网格智治微平台”等线上家事上报平台,畅通群众端家事纠纷反馈渠道;贯通公安、司法、信访等职能部门家事纠纷信息,构建部门端家事纠纷互通机制,集成排查端、群众端、部门端等家事纠纷全量数据,实现全域家事纠纷数据整合共享。二是家事纠纷流转闭环化。依托“141”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的系统模型对全区家事纠纷进行标签、归类、流转、统计、分析及智能预警,形成数据归类、数据流转、调处解决、关爱帮扶、评价反馈、智能预警的家事“一类事”全过程链条式服务体系,依托数据化技术的传输功能、储存功能、预警功能以及数据统计和算法等,有效提升家事“一类事”服务效率。三是家事纠纷反馈实时化。依托“141”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一键”反馈家事纠纷基本信息、流转记录和动态进展,联动平安办、指挥室等职能办线随时掌握家事纠纷化解全过程,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监督指导作用,拧紧家事治理“一股绳”,提高纠纷解决过程的透明度和高效性,为家事矛盾风险预判和提前化解提供信息支撑。
(三)健全工作机制,闭环化推进实施
一是紧盯“事前预警”环节,当好“吹哨人”。充分发挥基层妇联主席“熟门熟路”的优势,将各镇街场、各村(社区)妇联主席“进网入格”,组建了580余名巾帼网格员,纳入兼职网格员队伍,开展前期排查、个别会谈、普法宣传、突发事件先期调处等工作,及时排查矛盾隐患进行上报,定期召开家事纠纷分析会,对重点案件进行集体会商、分析类型、交流案例、提出措施。截止目前,共排查家事纠纷579条,排摸出重点家庭7户,化解572条,化解率98.79%。二是紧盯“事中化解”环节,架好“连心桥”。根据家事纠纷的特点创设了“双诊式”调解模式,即针对简单的家事纠纷,由基层村社干部、调解员实行“门诊式”调解,促成当事人自主达成调解协议;针对村社无法调处的较为复杂的家事纠纷,实行“会诊式”调解,由镇街场家事“一类事”综合服务站二次调解,仍然难以调解的复杂疑难案件,上报至区家事“一类事”综合服务中心,由区专家智库联动相关职能部门会诊处置。三是紧盯“事后帮扶”环节,当好“娘家人”。家事纠纷具有反复性等特征,我们把“案结事了”“风险闭环”作为解决家事纠纷的最终目标。对警务类家暴纠纷,按照区公安分局“红黄蓝”三级三色家庭进行分类,实行100%全面回访;对非警务类家事纠纷及其他家事纠纷实行不定期“抽查式”回访,同时根据家庭实际需求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婚姻辅导、家庭教育、困难帮扶等“八位一体”一条龙服务,防止矛盾反弹,严防纠纷激化。截止目前,共全面回访家庭372户,回访率达到100%,抽查回访重点家庭70余户,防止矛盾反弹,严防纠纷激化,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四是紧盯“梯队培养”环节,当好“服务员”。组建100名专家智库队伍,按照至少“1名专职调解员、1名律师、1名心理咨询师”的配备标准,将专业力量下沉到镇街,每周进行驻点坐班,开展家事纠纷前期排摸、联合调处、后续帮扶等治理工作,提升家事纠纷化解质效。同时按照“区—镇街场—村(社区)”三个梯队进行全区家事服务人员综合能力和数字化培训,打造一支本土化、专业化的“家门口”的家事服务队伍,组织各镇街场妇联主席考取《心理咨询基础培训合格证书》,全面提升基层干部家事化解能力,实现家事纠纷工作长效管理。
三、 成效亮点
家事一类事试点工作以来,通过人员设置、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等创新手段,全区家事排查力度增强、家庭按时回访率提升、家事纠纷发案量减量、基层干部工作主动性加强,并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镇街、村社品牌,如义桥镇探索形成了“344”工作法,以家事风险预防“一网统管、全程监测”、家事纠纷调处“一声哨响、部门齐动”、家事综合服务“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为三大目标,以建立一张家事综合服务网络、构建一套家事风险预警机制、形成一个家事纠纷调处闭环、培育一大家事纠纷调解品牌为四大重点,扎实开展家事风险全域大排查、家事纠纷多元大联调、重点家庭动态大回访、家事综合服务大提升四大行动,努力以“小家宁”促成“义桥安”。宁围街道聘请2名专职调解员,以村(社区)、小区(楼宇)化解为基础,开展家事纠纷集中化解工作,逐步形成“大排查、大调解、大治理”的宁围模式。城厢街道结合婚调室、人民调解室、“厢妹子”联席工作室、“厢妹子心理小室”等阵地,建立“2+1+X”工作机制,发挥辖区女性楼长优势,每日轮流值班。以多方联动、多元化服务,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全方位维护辖区内家庭合法权益。全区上下形成实体化家事综合服务矩阵。
家事“一类事”综合服务是“平安家庭”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次全新探索,萧山区将按照省市要求,打造实体化家事综合服务矩阵,进一步探索家事纠纷化解标准化建设,让“点上盆景”成为“面上风景”,推动家事“一类事”改革落地生根,为全省“平安家庭”建设提供萧山样板,暖心护航“平安小家”,携手共筑“平安大家”,真正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相关新闻

“小”暑有“大”爱 情暖困境儿童 共绘温馨画卷

石榴花开 异地有家 | 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妇联开展“异地有家·离乡有爱”关爱行动

“巾帼云品”耀申城 沪滇协作谱新篇—— “巾帼云品”入沪推介活动成功举办

甘肃酒泉:一抹巾帼红 绽放“她”力量

儿童友好 和合台州 | 从空心村到研学顶流:临海江南·溪望谷儿童友好共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