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清:再现燃情岁月 演绎红色童话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文/曾小亮 王婕
巾帼风采 2021-06-29 14:17:55

image.png

《中国妇女》封面人物:海清


《啊摇篮》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抗战时期,在延安的党中央为了保护革命后代,创建了托儿所。来自湖南的进步女青年丑子冈,带领年轻的保育员为守护红色血脉出生入死,悉心照料孩子们茁壮成长,书写了一段值得铭记的红色“童话”。


1939年创刊于延安窑洞的《中国妇女》杂志,是抗战号角、红色宣传阵地,曾真实记录了中央托儿所的风雨历程和战时保育故事,对再现那段儿童保育的红色历史的《啊摇篮》也很关注,本刊第一时间独家专访了丑子冈的扮演者海清、采访了丑子冈的女儿丑松亮。


image.png


临危受命上“战场”


身穿旧军装,短发素面朝天,性格泼辣果敢,做事风风火火……在《啊摇篮》中,海清饰演了一位抗战时期,在延安舍身保护红色后代的英雄母亲。此次转型圈粉无数,观众对海清演技的可塑性和多面性给予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不同于聚焦战争本身的革命年代剧,《啊摇篮》另辟蹊径,将目光投注到后方战场上的妇女儿童,成为残酷战争中一抹温情的亮色,也让这段特殊的历史,得以被365体育足彩,人所了解。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同名电影《啊!摇篮》热映,在几代人心中留下难忘记忆。电影编剧徐庆东就是在延安托儿所长大,一直想拍摄一部内容更丰富、更还原历史的电视剧,可惜去世前未能如愿。为了帮丈夫圆梦,演员王茜担纲编剧,历时13年,《啊摇篮》电视剧终于完成,以此作为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一份特殊礼物。


陕文投艺达影视公司决定投资拍摄这部剧时,导演和制片人竟不约而同想到邀海清出演丑子冈。从《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毛豆豆,到《小欢喜》中的童文洁……海清以丰富多元的表演层次和驾轻就熟的表演功底,在荧幕中成功塑造了许多不同特色女性形象。


真实的故事最有生命力,也最富感染力。能够演绎“丑妈妈”的光辉形象,“亲历”峥嵘岁月中起步的儿童保育历史,是令人激动的任务,更是一名演员的幸运与荣光。认真考虑后,海清决定接受挑战,尽力去重现那段宝贵历史,特别是让今天的孩子们认识这位伟大的革命者、温情的“丑妈妈”。


image.png

剧里剧外,海清都用爱与温情对待孩子们,相处得特别融洽愉快


“革命妈妈”带来心灵升华 


丑子冈将一生奉献给了儿童保育事业,信仰坚定,恪守职责,心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崇高品德,为“大我”牺牲“小我”,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尽管海清以前也出演过不少母亲的角色,但丑子冈是“革命妈妈”,身份特殊,性格鲜明,想要丰富立体地演绎好这一形象,还是给她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除了少量照片,几乎没有留下丑子冈相关影像资料。海清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文字素材,并通过知情人的口述,一点点拼凑、还原着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保育工作者。正是在这样一步步“走近”人物的过程中,丑子冈的形象在海清心中一点点丰满起来,也使得她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中央托儿所初建时期,战火硝烟中条件非常艰苦,丑子冈倾尽全力,保障孩子们的安全,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一位保育员曾在日记中记录当时的生活场景:“吃的粮、穿的衣服都要到几十里以外的供给部去背,丑子冈经常担负这一任务。她去东山背棉衣,沿途人烟稀少,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有时还碰上狼;她到新市场去买菜,要?过河水;给孩子洗澡,要到山下一担一担地把水挑上来,然后生起火来把窑洞烧暖。星期天别的同志轮班休息了,她还要接待孩子家长、代别人值班。每次下大雨的夜里,她都不能入眠,一遍一遍地查看窑洞是否安全……


在黄土高原的拍戏过程中,海清也经历了种种考验。有时拍摄当天行军时长就达数小时,为了节约时间,剧组常常就直接住在窑洞里。即便在零下十几甚至二十多摄氏度的寒冬,居然还有各种虫子爬来爬去。


尽管有电热毯等取暖设备,但海清的脚上和耳朵上都长了冻疮;大风一刮起来,满头满脸全是黄土……天气寒冷加上卫生条件较差,很多演员都先后病倒了,可大家都咬牙坚持着。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这部具有历史厚度和时代温度的革命年代剧,仅仅用了一百多天便顺利拍摄完成。


丑子冈这一形象不同于以往角色,给海清内心带来很大震动。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丑子冈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崇高革命信仰、无私无畏的大爱情怀,令人动容。她具有多面性,有时泼辣果敢,会为了孩子们的利益不顾一切地去争取;有时无比温柔,细致入微地关注每个孩子的点点滴滴,却又总是疏忽对女儿的关爱……革命将士为党和人民出生入死,替他们守护好子女是爱更是责任。如何深刻理解丑子冈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特质,是演活这一形象的关键所在。


海清凭借丰富的表演经验,准确生动地诠释了这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儿童保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得到了观众以及丑子冈后代的高度认可。


在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丑子冈的女儿丑松亮说,每次剧中的“妈妈”一出来,她就抑制不住泪流满面。海清的表演特别到位,形似神更似,为她重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妈妈,和她记忆中的母亲形象“重叠”了,瞬间把她拉回难忘的延安岁月。


不久前,丑松亮见到海清。两人拥抱时,78岁的丑松亮激动地连喊三声“妈妈”,而海清也无比动情地轻声喊道,“亮亮,我的小亮亮……”这一幕,感动了很多人。


image.png

海清用心用情演绎,让观众感受到了丑子冈的信仰坚定和大爱无私


“摇篮精神”滋养蜕变


在《啊摇篮》中,为了最大程度“还原”人物的外部形象和鲜明个性,海清等人用心于细节处理。比如为了显示那个年代缺衣少食而丑子冈又总是把好东西留给孩子们,导致她的衣服从来没有合身过;为了表现战争年代长期营养不良,她刻意把头发染成焦黄色;为了凸显陕北黄土高原上风沙大又缺水,她的面容沧桑,嘴唇干燥皴裂……为避免脸谱化刻板呈现,海清生动演绎淋漓尽致,为孩子敢于斗恶狼、抢物资,无所不用其极;同时作为托儿所的管理者,她对保育员们有时又非常严厉。将观众“沉浸式”地置身革命年代的生活场景中,让历史变得真实可感。展现人物多面复杂的个性,生动可亲过目不忘。


尽管自己也是一位母亲、曾多次饰演过母亲的角色,但为了能自然流露出“丑妈妈”和孩子们之间超越血缘的至深情感,海清也用了很多时间和小演员们培养感情,一起吃饭、唱歌、趴在地上弹玻璃球,稚嫩的孩子们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喊她“清姐”,相处特别融洽愉快。这种感情自然而然地也被带到了戏里,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画面。


演戏的过程,也是成长和净化的过程,在对丑子冈这一光辉形象的诠释中,海清觉得心灵得到了一次升华,也在“摇篮精神”的滋养下实现了自我蜕变。一次拍摄令海清印象深刻。当天大家在近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中坚持拍摄,情节是遇到敌机轰炸,保育员要掩护孩子们藏身。当时,海清抱起一个孩子就冲进了一间窑洞,没想到这个废弃窑洞里满地都是粪便。因为担心孩子们注意到后害怕,海清就满脚污物地蹲在地上坚持完成了拍摄。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艰苦拍摄中,仿佛回到了战争岁月,就像当年陪伴红色后代那样呵护小演员,再现延安保育员的风雨故事。


记得初进剧组时,海清对自己的角色表现并不十分确定,她曾问导演林柯,“你觉着我像丑子冈吗?” “其实,当拍完第一场戏时,大家就一致认定——你就是丑子冈。”演绎能够如此贴近人物原型、得到各方一致好评,使很多人产生真挚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海清最初没有料到却也是她心底期待的。 


母爱光辉托举“摇篮” 


因为饰演“丑妈妈”,海清也对女性的大爱、母性的光辉有了更丰富深刻的体悟。生活中,她也是一个育儿经验丰富的“辣妈”,经常在微博上分享一些美好的亲子故事,深受粉丝追捧和喜爱。


海清的儿子小名叫蛋妞,如今已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了。一直以来,即使拍戏再忙,海清也特别注重对儿子的家庭教育。从4岁开始,就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自主意识,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亲子阅读,更成为母子最享受的家庭时光,海清给儿子买的书永远比玩具多。无论宅在家里还是出门旅行,两人常常各捧一本书,安安静静地一起阅读。


在海清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一直非常自律,有时自律到让妈妈心疼。海清曾经在微博里分享过一段故事。有一次,她一回家就招呼儿子一起玩新买的棒球,没想到儿子却拒绝了:“妈妈,您先休息一下,我做完作业再陪你玩。”“怎么那么多作业,要不玩一会儿再写吧?”“妈妈,你要有耐心,不要对作业有负面情绪,我很快就能写完。”这件事,让海清对儿子刮目相看,为他小小年纪便能如此自律而深感欣慰。


在一次演讲中,海清曾深有感触地说:成为母亲后,我才明白很多父母都倾其所有让孩子拥有最好的一切,包括教育、生活环境等。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用身体力行的小善举和正确的言行去影响他,让他知道无论在何时,即使身处困境,都会有人对他微笑,让他去相信这个世界的温暖所在……这是我希望给予孩子的最好教育。


这次能够“成为”丑子冈,也让海清对母爱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她觉得,一位好母亲,不但可以让一个小家拥有勃勃生机和爱的流动,可以培养更好的下一代,还能凭借女性的力量,让一个国家和社会更有温度、更加美好。


建党百年之际,在《啊摇篮》这部展现巾帼担当的革命历史剧中,海清怀着敬畏心和责任感,用心用情用力演绎丑子冈这一角色,带领人们穿越历史长河,感受到党对妇女儿童事业的高度重视,感受到这位信仰坚定、大爱无私的革命女性的境界和情怀。丑子冈将一生奉献于儿童保育事业,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摇篮”托举革命的希望,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母爱的重量。这是《啊摇篮》带给我们的震撼,也寄托我们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


封面人物 海清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