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剑问天?有我“推进”
让课堂连接战场,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全国三八红旗手、火箭军工程大学作战保障学院教授任向红三十年如一日,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军建设战略支撑作用,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
任向红?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火箭军工程大学作战保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都知道,长剑问天靠能源助推。推进剂就是火箭发动机的能源,被誉为导弹的“血液”。但是液体推进剂在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给操作人员造成不良影响,还污染环境,需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当初出生军人家庭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上军校,而且留校任教,从助教、讲师到教授……30多年一直从事与“有毒”推进剂相关的研究。
决心为导弹血液除“污”
我在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现火箭军工程大学)就读时,学的是推进剂工程专业。第一次和有毒有害、易爆易燃的推进剂打交道时,多少有点畏惧。但是我的骨子里有一股倔劲,与其惧怕它,不如了解它、驾驭它。结果,从本科的推进剂工程到硕士的环境工程,再到博士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我一直与这种“有毒、有害、易爆、易燃”的推进剂打交道,30多年的钻研攻坚克难,我坚信,胜利一定在手中。
记得有一年,某装备研制过程中,我进行性能试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一遍遍调试就是找不到原因。如果问题不解决,将影响装备定型。当时我就横下一条心,整整两个月,我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多方调研,调整思路,经过分析计算和反复试验,得到了数千组试验数据,终于有效解决了问题。
这些年来,我的科研靶心一直聚焦污染监测、治理、安全防护及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先后研制的氧化剂废气处理车、燃烧剂废气处理车等多种装备,解决了长期困扰部队的推进剂污染处理的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共16项。
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
2004年,我正准备考博士研究生,遇到教研室教学任务调整,分配给我两门新课,我一边要备新课,一边要准备考博士,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常常忙的分身乏术。临进考场时,5岁的女儿突然和我说:“妈妈,我去帮你考吧!”一直处于快节奏、高强度状态的我,实在没能忍住哭了。最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
“一名女同志,何必那么拼?”不少人对我拼命工作有些不解。我的想法其实很朴实,就是想为部队实实在在攻克难关,研制让部队官兵易学好用的装备。我始终坚信“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常常下部队调研,向官兵问计;没有实训现场数据,就深入靶场和一线部队调研取样;没有实验场所,就改造废旧仓库作实验室;没有实验装置,就亲自动手设计模型、搭建装置……
每到新学期,我手头新的研究项目接踵而至,为抢时间,我在办公室自备一个行李箱,装着洗漱用品,随时准备出差,想方设法第一时间赶赴任务现场,进行技术保障和服务,并利用出差时机,调研前沿技术、基层部队需求,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因为工作任务的特殊性,为确保过程数据的可靠性,寒冬腊月,我在冰天雪地连续工作数个小时成为常态;为了获取部队实训样品,深夜驱车几百公里到专列停靠站接样;炎夏酷暑,冒着高温身着全封闭防护服,亲自测得第一手试验数据;为了获取洞库施工爆破现场有害气体和粉尘浓度数据,爆破一结束,手持仪器进入现场测量……凭着科研服务部队的初心和百折不挠的拼劲,我先后获得了全军环境保护先进个人,获中国科协“求是奖”,被选拔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评2021年全国三八红旗手……对于这些荣誉,我更看重的是完成的30多个科研项目,转化成为战斗力。
作为一名党员和一个老兵,为了实现强军梦,为了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和阵地安全,我随时准备冲锋陷阵。这是我的初心,更是义不容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