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昆芳韵护宝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剧)代表性传承人王芳,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数十年来,她创新性守艺传艺,深情致力于昆剧、苏剧的传承推广,获评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王芳?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音乐奏响,款步而上,曲韵绵长,吴侬软语,低吟浅唱……不久前,苏剧现代戏《太湖人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苏州市优秀舞台艺术展演”中,献上了精彩的开幕演出。作为该戏主创之一和领衔主演、作为党员,王芳感触颇深,整个创、排、演的过程,也是一次次重温党史、坚定信念的过程,是她带领主创团队为建党百年献上的一份独特礼物。
不同于大多数红色主题剧目,《太湖人家》在题材上独辟蹊径,没有选择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而是以苏州太湖边一户普通的乡绅人家为切入点,塑造了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凡人英雄”群像。王芳在戏中饰演乡绅周轶的夫人淑芳,展现出一位旧式贤妻良母向独立坚强、向往革命的新女性的觉醒蜕变历程,精彩生动的演绎感动了很多观众。
守住苏、昆二剧的“根”和“魂”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王芳多年来始终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塑造了许多令人过目不忘的经典角色,在复兴传统艺术、增强文化自信之路上坚守着“初心”,也斩获了众多奖项。2019年,王芳主演的苏剧现代戏《国鼎魂》获得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并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2021年下半年,这部戏将再次开始巡演,电影版的拍摄计划也已启动。看着苏剧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走进观众视野,这给包括王芳在内的所有苏剧人带来前行的无限动力。
豆蔻年华开始学戏,如今从艺近半个世纪,王芳一直在传承弘扬推广苏、昆二剧的路上不辍前行。几十年的坚持与守望,她亲历、见证着艺术瑰宝的衰微、复苏与再度繁荣。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王芳在多年履职中曾先后提出了立法保护传统文化、将传统戏曲纳入考级以吸引365体育足彩,青少年学习、文化和“互联网+”深度结合等很多有效建议,为推动传统戏曲保护和守住苏剧、昆剧的“根”和“魂”作出了积极努力。
在各方支持和推动下,2007年成立了苏州市未成年人昆曲教育传播中心,王芳担任中心主任。从那时起,每周在位于苏州市中心的昆曲沁兰厅面向未成年人举办知识讲座和折子戏演出,每年安排各类昆剧演出达百余场,致力于唤起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做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者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中心还与学校合作挂牌建立基地,安排老师开展义务讲解培训,推动受未成年人欢迎的青春版《牡丹亭》等剧目进入校园演出,让传统戏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在良好传统戏曲氛围的熏陶下,在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些孩子陆续成为“小梅花”奖项获得者。
昆剧成功“破圈”后,苏剧却一度因各种原因而发展受阻。被誉为“滩簧之母”的苏剧,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影响了沪剧、锡剧等多个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自2001年起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非遗项目后,苏剧就演的少了,苏剧的演员出现了断代。”在王芳的呼吁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2016年,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2019年,苏州市苏剧团有限公司成立,与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共称为苏州市苏剧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除此之外,王芳还认为,观众是艺术的生存土壤,是一个剧种的根。没有好的土壤,艺术就不可能获得很好的发展。所以如何能用精品力作吸引、培植365体育足彩,忠实观众,成为王芳近年来的思考和努力方向。
二度摘梅,玉兰花开
王芳出生在苏州的一户书香世家,1977年,经过层层选拔,她从数千人中脱颖而出,被江苏省苏昆剧团“一眼相中”。但“去唱戏”却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经过剧团领导、老师“三顾茅庐”的邀请,父亲渐渐被老师的诚意和昆曲之美所打动,终于点头让年仅14岁的王芳成为苏昆剧团学员班的一员,开始兼学苏、昆两剧。
演员想要在舞台上有完美的呈现,舞台下就必须日复一日百般锤炼。戏曲演员的“功夫”除了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这“四功五法”外,“头功”也不可忽略。戏曲旦角在面部妆容化好之后,就要开始“勒头”(用勒头带把眼睛眉毛都吊起来),这样一来显得人有精气神,二来能让眼白和眼黑更加分明,有利于演员用眼神塑造人物。武戏开蒙的王芳因自小身体较弱,刚开始学戏时,每次勒头都觉得恶心,外加连续翻身、转圈等打斗动作,让她“上场战三回,下场吐三回”。为了尽快克服这个障碍,她甚至在睡觉时也勒着头。
正是凭着这股子拼劲儿以及过人的天赋,王芳很快在同一批学员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了剧团的“台柱子”。然而,那是我国传统戏曲最不景气的一段时光,包括苏剧和昆剧在内的很多剧团都面临解散,从业者被迫自谋出路。刚刚毕业的王芳,在享受“舞台上演出时,过道、走廊里都坐满观众”的戏曲盛世没多久,就遭遇了传统戏曲的生存危机。“观众突然就没有了。演出时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聊起这一段,王芳直言至今心里还很不是滋味。
昔日的同行纷纷离开,王芳却始终坚守在戏曲舞台之上。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天下第一团”(即该剧种只有唯一剧团)优秀剧目展演中,王芳凭借苏剧《醉归》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夺得优秀表演奖。
正是这出戏,让王芳荣誉加身——除了与昆剧《寻梦》《思凡》共同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之外,也得到众多文学家、戏曲理论家的一致称赞。2005年,她又凭借昆剧《长生殿》摘得“二度梅”。2014年,因饰演苏剧《柳如是》中柳如是一角,王芳摘得第二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桂冠。而和她演对手戏的演员,也获得配角奖榜首。一台生旦戏,开出两朵“白玉兰”,这在戏曲界一度被传为佳话。
让苏昆之美熠熠生辉
很多人成为王芳戏迷的原因,是因为她演什么都“像”。如今承担着苏昆二剧推广使命的王芳,身兼数职,工作非常忙碌。但无论台下排练多么忙、行政事务多么多、传承宣传多么费心,但只要站在舞台中央,灯光亮起那一刻,她永远都是那个熠熠生辉的女主角。
她是《牡丹亭》中少女怀春的杜丽娘,是《醉归》里妩媚多姿的莘瑶琴,是《白兔记》中为母则刚的李三娘,是《长生殿》里相思刻骨的杨玉环,是《国鼎魂》中一生守护国宝大鼎的潘达于……王芳的戏里仿佛承载着千种角色,演绎着万象纷呈。
王芳演人物,主要演内心。她将昆剧、苏剧的不同表演做派程式与唱腔融入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由内而外将人物自然而然地演绎出来。而达到这种自“然”,除了天赋和勤奋,表演手段和人生阅历也是决定一个演员能否贴近剧中人物的重要因素。岁月的积淀赋予王芳更丰富的内心体验,更成熟的表演技巧,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她一如既往保持着在舞台上极致的热情与细腻。
恩师沈传芷曾说过,自然是表演的最高境界,王芳一直记着先生的话。“观众常常评价这个演员嗓子好,那个演员扮相好,我不喜欢被这样评价,这说明观众没入戏。”王芳认为,演员在台上不是自己,而是戏中人,不要给观众用手术刀剖析自己的机会,而要自然地把观众带到戏里去。
国运和文运相牵,国脉和文脉相连。艺术创作应该与时代同步伐,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只有守正创新,艺术之路才会走得更远,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如今,借由互联网发展,线上舞台让戏剧艺术有了更大的呈现场域。“大家可以通过‘云上剧场’走近苏剧、昆剧,感受传统艺术的全新魅力,希望有越来越多观众能够爱上这份厚重的民族文化瑰宝。”王芳饱含着对苏剧、昆剧的无限热爱,向广大观众发出了诚挚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