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乐悠长 “豫”见华夏

巾帼风采 2024-06-20 11:52:43

华夏古乐团,女性成员超过半数,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演绎古代音乐,让华夏古乐成为时代新声。河南博物院妇委会主任李琴是文物专家,也是“传帮带”的老师,古乐团的姑娘们有样学样,致力传播传承古代音乐,在世界舞台奏响一曲曲美妙悠扬的华夏之声。

image.png

李靓雯吹奏古乐沉静而不张扬

活化古乐奏大音希声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一首耳熟能详的《新年好》用编钟敲出来悦耳叮当,如淼淼仙乐,徐徐拉开了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乐龙吟春”古乐专题赏听会的序幕。用文物元素营造的农历新年文化氛围惊艳了观众:古乐真美!

古乐团好戏连连:传统的编钟合奏、丰富的诗词吟唱、优美的古乐舞蹈……尤其让观众感到过瘾的是,古老乐器“不走样”地再现博物馆古乐厅,使得原本隔着玻璃才能观赏的文物“活”起来。当8000年前的骨笛在古乐厅被奏响,嘈杂瞬间变为安静,先秦汉武,唐宋明清,不同的韵律,不同的舞蹈……让观众沉浸其中,瞬间畅游华夏浩荡音乐海洋。

王璟是古乐团的舞蹈演员,也是经典曲目汉代《七盘舞》的舞者。《七盘舞》也称盘鼓舞,舞者不仅要在鼓上折、翘、踢、抛,还要在鼓与盘之间辗转腾挪,以高超的舞蹈技巧尽显妩媚与灵动。初次接触盘鼓舞,王璟就感到了“震撼”。那年她和团队到南阳采风,发现南阳汉代墓葬群出土的汉砖上记载了大量盘鼓舞的舞蹈形象,几千年前的汉代舞者长袖飘飘,婀娜多姿。“怎么可以那么美!”回来后她就开始收集汉代舞蹈资料,组织团队进行复原。

复原是一个细致的梳理过程,不仅要查阅当时的历史背景,还要大量采集汉砖上的舞蹈样式,同时了解汉代舞蹈的行动轨迹和技术特点。《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可见翘袖、折腰为汉代舞的“标签”。

从字面理解,“翘袖”或为“甩袖”,“折腰”或为“下腰”,但王璟说“彼此并不等同”。翘袖时须将身体与地面保持平行,折腰则要将腰弯成90度,这样舞蹈看上去才柔韧有度。盘鼓舞在盘与鼓之间跳跃,动作中含有大量杂技成分,如鼓上倒立、翻转等,而鼓的面积有限,要展示优美动作,又不能掉下鼓来,非常考验舞者的功底。

在一次排练中,王璟没站稳,从鼓上摔了下来,疼得她哭了好一阵。后来道具老师想了个办法:在鼓的内衬加了一层木板。之前鼓面没有支撑,踩上去容易打晃,有了这层木板,脚下就稳了。只是鼓变硬了,下腿时磕到鼓沿,王璟的腿上经常是青一道紫一道。

除了要在鼓上完成各种高难动作,舞者还要在盘鼓之间踏出规律的节拍,与伴奏鼓点相呼应,王璟和伴奏老师练了不知多少次。现在伴奏老师能随着她的气息调整舞蹈节奏,令整个舞蹈相互连贯、一气呵成。

《西京赋》中有“振朱履于盘樽,奋长袖之飒俪”的诗句,描写的是盘鼓舞的画面,其中“朱履”指的是红色的鞋子,为复原传统画面,舞者也要采用红色舞鞋。王璟说:“复原的每个细节都要有历史依据。观众们是有备而来的,他们带着探索、考证、学习的心理观看演出,倘若不严谨,观众就不会买单。” 

在王璟看来,“严谨”是古乐团的独特气质。十几年前,她还在大学舞蹈专业就读,第一次到河南博物院古乐厅观看演出就被迷住了:“作品不仅表达了舞蹈的意境,还有文物传递的历史感,那种感觉说不出的厚重。”虽然她不知道台上跳的是什么舞、演奏的乐器叫什么,但那场观舞是她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大学毕业后,王璟如愿成为古乐团的一员。

image.png

王璟演绎《七盘舞》

返璞归真感古代人生

与王璟一样,管乐演奏员李靓雯也是初次接触古乐便“一眼沉迷”。2010年,李靓雯到河南博物院观看古乐团演出,一曲诗经系列中的《蒹葭》让她迷醉:“真的太好听了!尤其箫的声音一出,眼前立刻就有了芦苇飘荡、烟波浩渺的画面。没想到诗经还可以这样演绎!” 

李靓雯学的是竹笛专业,笛与萧同为管乐,二者在演奏上没有太多的技术壁垒。2018年,古乐团招新,李靓雯顺利过关,开始专业从事古乐演奏,对古乐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前她在民乐团演奏,民乐与古乐虽同为传统音乐,但古乐器的音色“很特别”,比如箫和埙,音量不大,故事感却很强,更像讲述心事,孤寂且悠远。

情感细腻的李靓雯擅长写作,是古乐团的“兼职记者”,乐团的公众号及对外报道大多出自她的笔下。写作需做很多功课,要了解各种古乐器的来龙去脉,只要不演出,她就埋头搜集梳理各种古乐的研究资料。开始觉得枯燥乏味,好像天书一般,李靓雯给自己“打鸡血”,硬往里“钻”,钻进去就豁然开朗了,量变到质变,自然就能深入浅出。

挖掘古乐对李靓雯的演奏是一种反哺。唐宋乐曲中笛子运用较多,但演奏技法却不尽相同。在她眼里,唐代音乐就像唐三彩,鲜亮、明艳;宋代音乐比较沉静,须控制音色不张扬;《胡腾舞》是一支具有西域风格的舞蹈,想到是胡人在吹,甚至吹笛的胡人正骑在马背上,她的笛声便热烈奔放起来。

李靓雯第一次听古曲《阳关三叠》时只想掉泪。古时路迢遥车马慢,所以分别时会一拜再拜,每次拜别都有此生不能再见的深情与惆怅。夕阳西下的离别画面一下戳中了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的笛声尽显寂寞与苍凉。团里前辈告诉她,古乐伴奏中不管是用笛还是用箫,都要“宁拙勿巧”。她理解:“演奏要以情感人,至于技巧倒不用太过花哨。” 

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李靓雯一直心怀敬畏,她曾经历过古乐团的“严冬”。有一次,台下只有3位观众,台上却有20位演奏者,但大家仍专心致志完成了演奏,3位观众起立鼓掌,不肯离去,那一幕李靓雯至今难忘。她告诉自己:只要热爱,就要坚持!这些年,随着国家对文博事业加大支持力度,国民文化自信逐步增强,古代音乐越来越多被看到、被听到,“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

image.png

根据唐代彩绘乐舞女俑群重构的乐舞《瑞鹧鸪》

扬帆出海觅华夏知音

随着古乐团的“出圈”,古乐也开始走向更大舞台。2015年,乐团受邀参加土耳其国际艺术节。说起那次演出,负责对外交流接洽兼领队的袁佳音记忆犹新。“当时我们上演的是一出以爱情为主题的情景古乐剧,最后高潮是闹洞房,情节诙谐浪漫,节奏欢快,现场气氛特别热烈。”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如潮,经久不息,担任主持人的袁佳音心想,坏了,没准备返场曲目,咋办?她便与土耳其主持人商量,临时增加一个环节:邀请观众上台感受中国的古老乐器。在土耳其语里,中国念“qing”,恰好乐团有种乐器叫“编磬”,袁佳音指着一组编磬告诉上台的土耳其小姑娘说:“这件乐器中文叫作qing,与土耳其语‘中国’是同一个发音。”

演出吸引了许多土耳其当地的华人,听到来自祖国的华夏之声,大家都很激动,很多人涌到后台,自告奋勇帮忙出力。而在美国巡演,热心观众从加州追到俄勒冈州,再追到堪萨斯州……

艺术无国界。每次出访,华夏乐团除了演奏自己的古乐,还会演奏当地或世界名曲。当观众听到这些古老乐器居然能演奏出自己熟悉的旋律,顿时激动万分。在土耳其,古乐团演奏了《地久天长》,观众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边唱边跟着打拍子,台上台下瞬时融为一体。

操一口流利英语的袁佳音是“学者型”乐手,也是乐团的“元老”。她7岁学习古筝,但古筝只是她的爱好。大学毕业后她计划出国读研,恰赶上古乐团成立,出于好奇,她的人生轨迹得以改写,成了一名古乐乐手。

袁佳音是古瑟演奏员,当时团里并没有瑟,后来国内音乐专家与考古专家合作,根据出土文物照片复制了一张瑟。那么瑟该怎么弹呢?带着指甲弹?用古筝的提弦法弹?没有人告诉她。但她觉得能够流传的东西就像一条河,一定有源头、有归口,其中必有相连之处。古筝的压弦演奏技法也许就是以前传下来的,于是她把这种技法用在了瑟的演奏上。常说“琴瑟和鸣”,瑟会和琴一起演奏。河南信阳出土了编钟和瑟,说明瑟也会和编钟一起演奏。琴瑟都是弹拨乐,可以调弦,编钟却不能,那么瑟的定音是否会跟着编钟的音准走呢?

这种种问题引起了袁佳音的探索欲,她开始系统学习,用5年时间,拿下了河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学位。《古瑟复原工作的研究与探索》是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从瑟的复原到瑟的演奏,她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神人畅》是由古琴曲改编的古瑟曲,描述尧帝在祭祀天地时人与神的一种交流,袁佳音将这首曲子弹出了行云流水。瑟是冷门乐器,需向大众科普,她把课堂设在自己的视频号中,在视频号里边弹边讲:“瑟与古筝的差别是左右手前后交替演奏,这样才能把瑟的特点更好地体现出来。”

image.png

袁佳音的古瑟弹奏

古乐文化承时代新声

长期从事古乐演奏,不知不觉会被古代音乐文化“塑形”——从习惯到性格。王璟坦言,以前她是被动接受传统文化,现在则是主动学习。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乐团都会组织专场演出,“你要了解那个节日对中国人的意义,你想表达给观众什么,这样才能策划出好的主题”。每次出外旅游,当地的博物馆也是她的打卡地,她想感受那里的出土文物所展现的历史风貌。平时也会向家人灌输古乐文化常识,一次她带孩子外出吃饭,大厅里回响着一支熟悉的乐曲,她提示:“想想,什么曲子?”孩子眨眨眼:“我知道,是《高山流水》,讲的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李靓雯以前是急性子,梳理古代音乐知识的过程让她不再急三火四。“有些事慢一点也挺好,当你知道做一件事必须要花很多时间时,反而不急了,没那么急功近利了。”同时改变的还有她对古诗词的认识,以前她觉得古诗词只是上学时要背要考的东西,从事古乐演奏后,她爱上了古诗词,原来古诗词是一种极美的生活意境。她说:“古人真是太牛了!中国传统文化太美了!”

这种感受袁佳音也有。她认为娴熟的演奏技巧只是一个乐手的基本功,重要的是要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清晰的梳理,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古代音乐与诗词是分不开的,很多作品都是边唱边演奏,演奏过后反过来再看这些文学作品,感触会双向加深。”比如筝与瑟,她这样对比:现代筝的情绪热烈,悦人;瑟的音色低沉,悦己。这些认知上的改变需慢慢用心体会。

改变也在古乐中发生。近年来古乐团对许多网络热曲进行了古乐化改编,每场演出都有“新曲”压轴,希望以此拉近古乐与观众的距离。2021年乐团改编了热曲《孤勇者》,一报幕观众就愣了:《孤勇者》还能用古乐器演奏?结果古乐版的《孤勇者》嗨翻了全场。

河南博物院妇委会经常组织女团员到各大博物馆和考古基地参观学习,组织各种艺术沙龙,提升团员的文化素养。古乐团每年都在招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传统文化在回归。眼下古乐团又有新动作:尝试对“韩熙载夜宴图”进行复原。图中有歌有舞,各种吹拉弹唱,如此丰富的画面复原后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image.png

土耳其的小观众上台感受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