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情家宴、家庭年会、唱诵家训……这才是真正的“年味”!

作者: 杨华 邵玮
聚焦 2023-01-29 10:28:35

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愫,而对三年大疫后的这个春节来说,更是非比寻常,别具意味。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回家”如同一道指令,立刻让机场、车站人头攒动,高速路上车河如流,商场市集熙来攘往,邻里社区张灯结彩,万家灯火彻夜长明……


春节,作为华夏年轮的起点和终点,寄托着家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刻,也是弘扬美德传承家风的绝佳时机。不论是家人一起贴春联、挂福字、做花灯,还是吃饺子、围炉守岁、拜年串门,都有家风家教浸润其中,也使团团圆圆的春节“符号”更加丰富。在团圆中正家风、重家教、树美德,凝聚起春节的文化吸引力,更折射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追求。


浓情家宴,传递多民族家庭温暖


春节团圆家宴,是有很多讲究的,长辈一定要坐上座,小辈要给长辈敬酒,一些象征着全家福的菜肴必不可少,尽管每个春节各地家宴的饮食礼仪不一,但都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的体现。而一桌风味多样的年夜饭、一场方言味十足的围炉夜话,一家人共话一年的收获与感想,分享的既是故事更是情感,一家人有了交流的契机,家风得以代代传承。

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村民侯光祖的家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获评全国五好家庭

侗族的酸肉,壮族的糍粑,苗族的油茶……这样一桌丰盛佳肴,不是哪家饭店“民族风情宴”的噱头,而是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侯光祖一家年夜饭的实景。侯光祖的家是由壮、汉、苗、瑶、侗五个民族组成的特殊大家庭。

侯光祖介绍,50多年前,壮族外公侯正荣与苗族姑娘喜结连理,生下母亲侯日孟随外婆属苗族。侯日孟招来侗族上门女婿王成建,于是有了侯光祖和弟弟侯光源。后来,侯光祖和瑶族姑娘潘艳梅组建家庭,外出务工的弟弟侯光源娶了湖南邵东籍的汉族姑娘黄世红。

五个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而侯光祖管家的法宝就是兼容并蓄,尊重每一名家庭成员。于是,这个家庭的餐桌上经常会出现“群菜荟萃”的景象,年夜饭自不例外。“侗族喜欢酸味,年夜饭上酸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壮族喜欢打糍粑,瑶族则喜欢打油茶。”侯光祖说。春节,侯家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做各自民族的特色食物,然后一起享用。记者问道:“弟媳妇是汉族,跟你们生活在一起是否会不习惯?”侯光祖一听,坚定地摇摇头:“一点不会哦,她嫁进来后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我们也尊重她的饮食习惯,甚至受她影响。以前家里人从来不吃辣椒,现在大家随弟媳妇一起吃起了辣椒,而且无辣不欢,菜里不放辣椒反而不习惯了。”

侯家的年夜饭融合了多民族风味

春节的内涵在侯光祖家远远不是一顿年夜饭那么简单。按照传统,过年是个时间段,从小年甚至腊八节开始,人们准备年货,打扫房屋……忙忙碌碌迎接新年。除夕,只是第一场“重头戏”。

新年第一天,侯光祖一家忙着在村里的榨油坊榨油,加热后的茶籽啪嗒作响。“新年第一天榨油,就想谋个好兆头。”

改革开放以后,庄稼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侯光祖家也告别了单一的种植结构,种植了近8亩茶油树。“今年收成还可以,收了400斤茶籽,大概能榨出100斤茶油,除了够全家人用一年外,剩下的还能去卖,每斤可以卖五六十元。”适合炒各类菜式的山茶油,满足着侯家五个民族成员的味觉需求。

侯光祖两兄弟成家多年,但一家人依然吃着“大锅饭”。依照当地习俗,兄弟成家后将另盖新房分居,而他们则选择共建一栋楼房同住。弟弟和弟媳在广东的一家自行车厂工作,每年春节都回到里排壮寨,一家人团团圆圆过年。

2021年,侯光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百香果、罗汉果、枇杷种植等产业,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000元。潘艳梅经营一家农家餐馆,生意不错。新的一年开始了,他们的计划是把产业做大做强,带着全家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年夜饭于侯光祖一家的意义,就是在一个这样极具仪式感的时刻,共聚桌前谈笑风生,释放家人间的浓浓情意,借助美食,表达一年来彼此的挂念与感恩,让来自五个民族的家庭成员们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


家庭年会,评先奖优耕读传家继世长


春节团聚,是自古至今所有中国家庭共同沿袭的优良家风。一家人在一起幸福美满地过个年,是一个家庭幸福的象征,意味着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团圆之际,开一场家庭春节年会、评选“优秀家人”,用吹拉弹唱传递亲情,用表彰优秀来传递上进奉献的好家风,云南省昭通市顾旭昌家庭已连续13年举办家庭春节年会。

临近年关,屋檐下火红的灯笼和窗户上精美的窗花渲染出顾氏老宅里浓浓的年味,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近30平米的阅读室里已经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一旁的大厅里,顾旭昌正和家人们商量今年家庭春节年会的流程和“优秀家人”的评选计划。

“你是老师,为人师表,是校长,敬业奉献。你博学多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你因为博爱而无私,因为无私而高尚,你的‘顾家好女婿’称号实至名归。”在“评委们”的监督下,顾旭昌读着今年春节年会上准备颁发给家人高涛的颁奖词。2022年暑假,身为小学校长的高涛花了整整23天,全程给顾家暑期训练营的小辈们上课,他不但利用自己的音乐专业特长带孩子们唱红歌、学国学,还在教学的空闲时间给孩子们做美食。“获奖理由很充分,评委们一致通过了!”顾旭昌笑着说。

每年春节,在外工作的26个小家庭、94名家庭成员,再远也会努力赶回来团聚,表演精心准备的诗词接龙、猜谜语、诗歌朗诵等才艺。三年前,受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启发,顾家家庭年会增加了评选“优秀家人”环节,自荐或他荐皆可,由七位德高望重的家庭成员担任评委,根据评选对象的工作业绩、道德品质、家庭贡献等因素初步综合评定出人选,再经评委投票,共设立长辈模范、道德模范、勤劳模范、创业模范、好儿媳、好女婿、优秀工作者、未来之星等近10个称号。

如今,顾氏老宅客厅的一面白墙上已经挂上了26张获奖家人的照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张稚嫩的笑脸。除了评选“优秀家人”,顾家春节年会上也会表彰家族中的“优秀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靠前的孩子都可以参评,范围涵括了小学到大学。“拿到奖状和纪念品的孩子们都特别自豪,都把奖状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2023年春节我们还特别定制了奖牌和扉页写着家训的笔记本,让孩子们争取荣誉的劲头更足。”

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预示团圆祥和。这是对亲情的执着,也是好家风得以传承的纽带。春节期间,近百名家庭成员聚在老宅一层大厅吃自助餐、看春晚、参加家庭春节年会。顾旭昌说,通过这种形式过大年,让春节更有仪式感,把有益身心的家庭文化镌刻在家庭成员的记忆里,家风自然而然就能传承下去。“今年我们家族第四代的孩子们排演了一个歌唱祖国的节目,要从小就把爱党爱国的好家风根植在下一代的心中。”


唱诵家训,清雪堂里慎思追远过大年


知所从来,明将所往。在春节这一全家团聚的时刻,共同祭祀祖先、亲近传统,示范孩子尊敬长辈、为人处世,将一场场仪式感满满的修身齐家之道,汇入后辈人生的字典中,完成对家风的精心书写。

“2022年您获评了首届‘焦作楷模’,二哥家获评了焦作市文明家庭,侄媳妇又给您添了重孙女子慧,这都是咱们家的喜事呀。”河南省焦作市赵家清雪堂内,三儿子赵方正和母亲杜雪娥盘点着过去一年赵家发生的大事,89岁的“老太君”杜雪娥笑呵呵地打开柜子,拿出自己又珍藏了一年的红围巾:“那今年春节可以数出41条红围巾喽。”

步入清雪堂,遒劲有力的“清雪堂”牌匾映入眼帘,两侧是八棱窗形状的家徽,象征八个小家庭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撑起家族骨架。中堂里摆放着古朴的八仙桌、太师椅、条几和花几,条几上陈列着木雕大象和如意,两个花几上摆放着插着鸡毛掸子的棕褐色花瓶和一台已有70年历史的座钟。“这些摆件象征着父母对子孙后代的朴素寄望,寓意着吉祥如意、一生平安。”

每年春节,大年初二是清雪堂最热闹的时候。上午九点半,赵家八兄妹带着自己的“小家”齐聚清雪堂,由杜雪娥老人给子孙们分发象征着喜庆和团圆的红围巾。10点一到,在早已摆好四种干果、四种熟食的供桌前,长孙赵伟带着两名弟弟净手,虔诚地给先祖上香,并在司仪的带领下,全家人齐声诵读“清白做人、踏实做事、志存高远、心怀感恩”的家训。

整齐的家训声刚落,8个小家庭、40多名家庭成员从长至幼依次给端坐在太师椅上的杜雪娥老人磕头拜年,老人给每个后辈发红包,也送上专属的祝福话语,上至已经70岁的大儿子赵凤录,下至不满周岁的重孙重孙女,或是祝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或是叮嘱学习进步……老人说得分毫不差。

春节团聚的习俗已经在赵家上演了几十年,2014年,八兄妹在赵清武和杜雪娥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给母亲杜雪娥的居所取名为“清雪堂”。从那以后,赵家春节团聚的地点就固定在清雪堂,形式也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祭祖、诵家训、磕头拜年、领红包、拍全家福,更增添了清雪堂家教大讲堂、新年汇报、新春展望等环节,整个仪式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半。

好家风需要不断“熏染”。赵方正告诉记者:“涵养好家风,春节正当时。趁着过年团聚,一定要将孝老爱亲、奉献社会的家风、向上向善的底色传承给后代。”


当我们谈论“年味”在谈什么?


文/车凤

车凤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文学博士,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毫无疑问,其精髓与核心正在于“阖家团圆”四个字。除夕,凝聚了中国人一年的亲情惦念,积淀了人们一年的离合悲欢。无论是在外打拼的游子,还是在家中留守期盼的父母,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一家人举杯同庆,欢声笑语,这是每个人春节时最期待的事。人们在春节期间所享受的,不仅是满桌的美酒佳肴,更是不可替代的精神满足——团聚的欢乐与喜庆的气氛,心头的慰藉与充实。

家庭与亲情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人伦情感和寄托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一个家族能够子孙兴旺、繁衍不息,不仅在于血缘上的传承,更取决于文化纽带的凝聚。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家庭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会凝聚成一些关键词,成为代际传承的核心理念。如果良好的家风能顺利地在代际之间传承不断,就会对子孙后代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家风传承”也是春节期间每个家庭成员都会深有感触的重要体验。春节团聚,家风的传承会依托于很多具体的情境和家庭活动,会在家庭成员之间以非常自然的方式显现和传递。

生活即教育。春节是家风传承最好的契机。春节期间的习俗、家庭活动,如祭神、敬祖、备年货、吃年夜饭、守岁、祈年、贺春、拜年、贴春联等活动,蕴含着很多代际之间探讨家风、体现家风、传承家风的机缘。家庭成员的集体行动,让孩子能够直观体验到如何向长辈表达孝与敬。春节时全家守岁,让孩子体验家文化的传承;祭祖和看望长辈,让孩子懂得慎终追远的意义。

良好的家风一定注重亲情的培养和维系。如何看待亲情,本身就是一个人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也是一个家族良好家风的基本体现。伴随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当下中国家庭结构多以小型家庭为主,成年后的子女与父母并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很多家庭的三代人只有春节才能团聚。无数年轻人克服重重困难,回到故乡。春节期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孩童们追跑打闹,老人们喜笑颜开。亲人们围坐一起包饺子、吃汤圆,共叙陈年往事、展望未来,感受浓浓的天伦之乐,也会在无形中让难得相见的家族后辈对亲人和宗族产生情感链接。

良好的家风一定包含了感恩之心。对祖先、长辈和父母的感恩,是形成一个人担当精神和责任感的重要来源。很大程度上讲,春节就是一场感恩仪式。“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千辛万苦回到父母身边,正是借春节陪伴长辈的机会,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和家人陪伴之情的感谢,表达对家庭和家族的精神认同。祭祀先祖,不只是一种形式,它的深刻内涵在于让人有所敬畏,要承担起对于家族的责任使命。后人在一起缅怀先祖,他们会真切感受到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这些人是重要的、亲切的。这种家风传承是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努力奋斗的巨大动力来源。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场精神仪式,通过共度春节强化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才是真正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