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舞台闪耀“她力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技”出现多达19次,是最热高频词之一。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单独成章、贯通论述、统筹部署,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三位女院士陈赛娟(左二)、黄荷凤(左三)和朱美芳(左四)出席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
2022年11月,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首份以性别视角解读中国科研生态的研究报告《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科技工作者总数上亿,其中女科技工作者约4000万,占四成,高于全球女科技工作者占比。
“天眼”望星河、“高铁”驰神州、“5G”联天下……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巾帼不让须眉,正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之路,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打破“职业天花板”
上海科学会堂是一栋经典的法式建筑,门口墙上的一幅大相框里展示着一张经典的老照片——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与会代表合影,在这张合影中,居里夫人是与会30多位顶尖科学家中唯一的女性。2022年11月3日晚,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在这里召开,95年后的今天,当代“居里夫人”们已经成为中国科研领域真正的“半边天”。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爱思唯尔共建的科研评价实验室,联合发布了《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暨联合实验室主任刘细文研究员说:“《报告》是首次以数据分析的形式揭示中国科研人员性别维度的发展情况,弥补了中国科研群体职业生涯画像研究的空白。”
该报告分析了超过16万名中国科研人员在2005年至2019年间的科研产出,结合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中的论文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占比从2005 年的13%上升到2019年的 27.7%,增加了14.7个百分点。
在备受关注的女性科研人员“职业天花板”问题上,情况也在改善,女性与男性在职称晋升中的差异正逐步缩小。“2008~2017年,中国正高职称科研人员男女数量比由5.47下降至3.92,中级职称从1.94下降至1.57。”这说明中国女性科研人员职级晋升中的劣势地位得到改善,职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从学术影响力来看,性别差异并不显著。以2015~2019年的学术产出为例,男性论文影响力指标分值为1.22,同期女性指标分值为1.13,差异微小,体现了女性产出的科研成果受同行关注的程度与男性大体相同。
“这反映出‘她力量’在科研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虽然女性在科技领域中还存在总体数量不足、顶尖女科学家稀缺等情况,但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女性参与科技发展的空间正在日益扩展,她们正成为推动世界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出席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徐枫说。她举例,日前,33岁的刘巾杰成为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第一位女性“金手指”,她接连按下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的点火按钮。“她说‘我特别爱哭,但很难被打倒’,‘我不坚强,但很坚韧’,这就是新时代科技女性的真实写照和独特魅力,勇于接受挑战、敢于突破自我。”
33岁的刘巾杰成为文昌航天发射场第一位女性“金手指”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吉红带领团队实现了我国在分子筛新拓扑结构类型创制方面零的突破。她说:“做科研要勇闯‘无人区’、甘坐‘冷板凳’,我在做分子筛的过程中,它还是冷门,一度处于瓶颈低谷期,但我选择了坚持。科研中,男女的工作性质都一样,可能男性和女性之间思维性和逻辑性会存在些许差异,但都需要恒心和智慧,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女性也一样可以创造非凡。”
因为“揭开了抑郁症的秘密”,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胡海岚,捧得了2022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在她看来,无论男女,投身科学一定是出于兴趣,“科研工作最重要的素质,是韧性。‘百折不挠’在科研领域,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现实。我们每天7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面对失败或者实验暂时的不成功中度过的。”
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副总工程师的女科学家徐颖也用事实证明,“没有不适合做科研的性别”。她博士毕业求职时,曾有过被面试官定论“女性不适合做科研”的受挫经历。面对质疑,她选择用自身成长铿锵回应。她带队攻关完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北斗信号增强技术试验,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她说,“科研界,是特别容易打破性别天花板的地方。科研的一切都要靠结果说话,从来不问男女。判断自己能否做科研的依据,不是性别,而是你是否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是否在煎熬的时候选择继续。不要因为一个女孩还在山脚下就看低她,也不要因为她以后到了某一个山峰就神化她。”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展优势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还展示出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不同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正逐步弱化。相较于2005~2009年,2015~2019年各学科男女科研人员数量比例都有显著缩小趋势;同时,虽然女性的学术影响力在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低于男性,但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男女比例最为接近,尤其是在神经科学和药理学领域,女性的表现尤为卓越。比如,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回国的颜宁,也是一位全球顶尖生物学家。12月1日,她被聘为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成为科技界的关注热点。
与颜宁师出同门,90后的白蕊是西湖大学博士后,2020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最近她又斩获百万青橙大奖。她没有海外教育经历,做出的成果却是世界级的——她参与并主导了全球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剪接体系列成果,为人类战胜遗传病带来新希望。她的科研成果“已被写进教科书”,并被誉为是近30年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90后白蕊斩获百万青橙大奖
白蕊坦言,“真正的困难不是课题本身,而是有勇气去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可能有时外界过于放大了女性在这方面的劣势,但我自身并没有感觉到,至少目前我觉得在科研能力上男女没有区别。”
为什么女性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表现更出色?一方面,女性天然的细腻、耐心、韧性,是从事科研事业的绝佳优势;另一方面,女性往往更有共情力、更重视心理体验,她们也更关怀生命质量、身心健康,更有社会情怀。
白蕊之所以选择这一研究方向,和奶奶因癌症去世有关,“因为自己感触更深,做科研也会更坚定,想让365体育足彩,的人不再受癌症的折磨。”
陈蕾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1月12日,“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获奖者中有30名女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教授陈蕾位列其中。作为在亚洲地区率先开展育龄期癫痫女性生育健康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陈蕾的成果格外引人注目。她31岁主编了全球首部《女性癫痫》学术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空白;她率先建立覆盖全国最大规模女性癫痫人群队列,前瞻性随访10年;她建立贯穿生育全程的癫痫女性精准诊疗方案,降低癫痫女性的不孕率、孕期死亡率和后代死胎率……领奖后,陈蕾在从杭州飞回成都的航班上,于万米高空紧急救助了一名癫痫患者,被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传为美谈。
陈蕾说,“未来,我希望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并通过AI赋能,用智慧化来进一步创新医疗技术和诊疗路径,我们或许能探索出一个全新的治疗模式和体系,并通过‘一带一路’推向全球。天地广阔,女性科技工作者一样可以在世界舞台上‘翩翩起舞’,为全球发展贡献新动能。”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越来越多的中国女科研工作者,以实力和成就改变着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刻板印象,投身科研事业,将个人追求与科研报国相结合,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巾帼担当。
为科技之花绽放培育沃土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胡海岚(右二)及其团队
除却自身努力,女性撑起科研“半边天”,相关政策、社会支持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受传统观念影响,女科研人员往往面临事业家庭平衡、最佳生育期与科研黄金期冲突等难题。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女性投身科研的政策,对女科研人员的奖励和表彰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比如,在科技奖项评选中逐步放宽对女科技工作者年龄的限制。如2010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候选人年龄从40周岁放宽至45周岁;同年,中国青年科技奖女性候选人的年龄也相应地从40周岁放宽至45周岁。
2011年,为了让女性既能安心生育,又不影响科研事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年科学基金的女性申请者年龄从35周岁放宽至40周岁。“此后每年,女性申请者的数量都在递增,尤其是2018年,女性申请者的数量已超过男性。而在2011年之前,男女申请数量比约为64:36。”《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的组织实施者、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助理研究员翟琰琦说。
面对当下女科研人员千帆竞发的局面,今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也加大了表彰力度,获奖人数达历年新高,个人奖由10位扩增至20位。因女性科学家越发彰显的领导力,在学科领域的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成为创新重点的趋势,还增设了5个团队奖项。
在项目审批、评选表彰之外,在同等条件下,一些创新创业扶持、科技决策咨询、人才交流合作等,也优先支持女性。
创条件、搭平台、建机制、筑生态,支持女性投身科学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各级妇联组织也积极行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2021年4月,全国妇联、科技部等七个部门共同制定了《365体育足彩,: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开启了“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推动365体育足彩,女科技工作者勇做科技创新排头兵。2021年6月,全国妇联、科技部等13个部门提出,支持女性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16条措施,为女性科技人才发展激发创新活力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促进女科技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征程中贡献巾帼力量。不久前,科技女性创新论坛首次在京举办,这是“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实施以来,深化拓展行动内涵的实际举措。
各地各级妇联闻令而动,多措并举,“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掀起一波又一波实干热潮。深圳市妇联等18个部门出台了《先行示范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 推动女科技工作者走在时代前列若干措施》,并设立深圳市巾帼科技创新基金,推动深圳打造女科研人员汇聚高地。
上海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列坚在接受采访时称,上海市妇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服务女性科技人才在参与科技决策咨询、投身浦东引领区建设、提升科研学术活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创设生育友好型环境等方面的12条措施,为女性科技人才更好地成长发展、激发创新活力,搭建平台、提供切实的服务。
上海女高中生谈方琳,至今仍是顶尖科学家论坛参会“最年轻纪录”的保持者。她两次受邀参加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环节,与诸多诺贝尔奖、沃尔夫奖等获奖者面对面“头脑风暴”,这些零距离的交流机会,让有科学潜质的女性提前“入圈”,而这些触手可及的顶尖科学家的榜样力量,极大激发了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
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陈赛娟、黄荷凤、朱美芳三位女院士围绕“重塑包容与多元的未来”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三位院士一致认为,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教育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社会文明应认同男女在家庭责任上平等的观念。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说,在她的工科科研团队中,女性已超过1/4。“我最近看《觉醒年代》,1920年,北大才首次招女生入学,现在女生们读书都很好,但为什么到申请‘杰青’时,女性只有10%,院士比例更低,为什么越往上女性越少?其中一方面,也是社会共识问题,大家好像觉得女性就该回归家庭,不要那么苦那么累……所以,社会不要给女性贴标签,女性更不能给自己设限。”
几个月前,朱美芳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共同启动了“女生爱科学”项目。这是一个注重培养未来女性科研人才的项目。“未来三年,项目将打造100人的超强阵容科学家导师团队,让365体育足彩,有志于投身科研的女生走进科研、了解科研、体验科研。”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敏的研究领域是精神心理学和脑科学,她认为,从科学角度来说,“女性在各个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要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要给自己设限。”
在全社会构建起性别平等、包容多元的科研生态,建设“女性科研友好型”社会,支持引导365体育足彩,女性投身科研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比如,大力宣传女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科技女性的卓越贡献,常态化开展女科学家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等活动,这些都可以让社会公众看到科研人员群体的性别平衡和多样性。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秘书长于利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们发布《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不但希望与大家分享这些洞见,更想要倡导构建一种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加强科研人员群体的性别平衡和多样性,鼓励365体育足彩,女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学传播和应用等环节发挥更大价值。”
“世界科学高峰,中国女性已经有一个登上了,希望还有下一个!”不久前,9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通过视频,向年轻的女性科研精英们发出了“十年之约”,希望她们把我国的科技事业推向国际前沿,“只要大家记得有这样一份责任,我相信十年之后一定会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