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疫线 |多幸运,我有个我们
□讲述人:福建援沪医疗队(莆田队)队员、莆田涵江医院护师 林君萍
没有刻意去计算过时间,每天从驻地酒店到世博方舱医院,去而复返,一次又一次重复着。两点一线的工作和生活,单调、辛苦但充实。
休息时,我喜欢刷刷抗疫短视频,很多短视频的背景音乐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这世界那么多人》这首歌,动人的旋律背后,“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这句歌词一下子就打动了我。是啊,偌大的方舱里,有那么多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从四面八方逆行而来,倾心守“沪”,众志成城。而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也有个“我们”。
其实,从自愿报名开始,就有很多个“我们”陪我一路走来。4月2日,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珍香在微信群里发起自愿援沪的号召,不到一个小时,就有40多人不约而同接龙报名,远远超过需要的人数。援沪队伍名单确定后,护士长徐蓉聪第一时间打来电话,以大姐姐的口吻,关切地叮嘱我一定要注意安全,并不厌其烦地提醒一定要做好各项防护措施。
出征前之后,医院的后勤保障人员夜以继日地忙碌着,确保物资保障到位。药品、食物、生活用品??我想不到的细节,他们都想到了。
“我们一定服务命令,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竭尽全力救治患者??”4月7日,出征日,带着铮铮誓言,我们从医院出发,到市政府集结,再到机场。一路上,各级领导给予我们一次次鼓励、打气,让我们安心出征,一切都有家乡作为坚实的后盾。那一刻,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到了上海,国药控股总部第一时间发来慰问信和必要的物资,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和支持。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上海市福建商会等也纷纷捐赠物资,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爱与温暖。
3月26日开舱的世博方舱医院有7000多张床位,是上海本轮新冠疫情开设的首个方舱医院,主要收治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4月9日下午,福建医疗队正式接管世博方舱医院。其中,涵江医院医护人员主要对接H2舱13—17区,每组2名护士,要负责一百多名感染者。
方舱医院里感染者基数大,不同年龄、性别、民族的人共处一舱,不仅需求不同,还各有特殊问题。除了巡回观察、测温、发药等日常工作以外,我们还要为舱内的感染者发放餐食,及时了解他们的要求,提供生活保障;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帮助;为部分紧张焦虑、情绪波动大的感染者提供心理疏导??
为了做好防护,我们穿上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N95型口罩和防护面屏,套上医用乳胶手套和靴套。这套防护装备的防护性能虽好,但透气性不佳,经常被闷得汗流浃背,胸闷心慌。这几天天气转凉,凌晨下班时脱下“大白”,里面的洗手服全部湿透了,冷风飕飕,冻得直打哆嗦。可以说,这身特殊的装备是我们穿过最美的“盔甲”,但也是穿得最艰难的“盔甲”。
要说难吧,最难的其实不是业务上的事,而是有些病人因为各种问题不理解不支持,有时甚至出现刁难和谩骂的过激行为。
工作中吃的苦、受的委屈,有时也忍不住想要跟家人抱怨。不过,视频中,孩子的笑容,老公的鼓励,让我如释重负,我也明白无论有多难,我都必须坚持下去。
以真心换真心,方舱的“住客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刚进来时浑身酸痛,医生护士天天嘘寒问暖,身体恢复后,又邀请我参加保健操等活动,很是贴心。”感染者徐大娘说,福建医疗队不远千里来支援上海,让她非常感动,希望疫情结束后,大家一定要再来上海走走看看。
沪闽情深,同心战疫。这世界那么多人,福建人和上海人,“我们”走到了一起。
一切都在变好。看到一个个感染者出舱和家人团聚,那种使命感和成就感,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都值得。疫情当前,坚守岗位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责与本分,这段特殊的战“疫”经历,也必定会在我的生命里留下岁月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