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孩家庭,“姐姐”还好吗?

作者:策划执行/王晓艳
家叙家议 2021-05-26 15:44:36

《我的姐姐》热映,引起了对二孩家庭中“姐姐”生存状态的热议。当家中独女变成某娃姐姐,在传统观念和现代家教的碰撞下,父母们是怎样做的?该如何做?

image.png

影片《我的姐姐》引人共鸣,发人深省。

因一场意外,安然的父母双双离世,给她留下一个只见过几次面、相差近20岁的弟弟。一边是她去北京考研的梦想,一边是陌生的4岁弟弟,她对这个弟弟没有任何感情,甚至怀有敌意。为了生弟弟,她从小受到了父母许多不公的对待,父母甚至对外谎称安然残疾,以争取生育二孩的资格。从小到大的各种不美好的记忆,压缩成对父母对弟弟的怨恨藏在心底,这也是她拼命要离开家乡的原因,离开这个忽视她伤害她的家庭,为自己打拼出新的人生,但在她真正要实施的时候却感到痛。影片的结局是她在与弟弟相处的日子里,慢慢修复了原生家庭的伤,达成了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接纳了弟弟。

电影是极致情况,但实际生活中,姐弟之间的养育平衡也是值得父母用心用力的地方。怎样让姐姐们在家中被公平对待,长大后不必被动成为“扶弟魔”,拥有自主人生和完美亲情?


拒绝传统观念介入教育

二孩家庭:16岁姐姐,10岁弟弟

萱萱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双独家庭二孩政策放开后立刻要了老二,有他们自己想要的因素,也有来自老人的压力。

弟弟出生,爷爷奶奶喜大普奔,专门从老家来照顾,在这之前,不管小两口多忙,爷爷奶奶也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帮忙。给他们在小区里租了一套房带弟弟,萱萱有时候放学早在那边待一会儿,回来总是委屈地说爷爷奶奶让她只能在客厅待着,很多东西都不能碰,因为怕给弟弟污染了。他们还总当着萱萱的面说一些将来老家的房子店铺都留给弟弟之类的话,弟弟还不懂倒还好,但对萱萱的认知却有很大冲击。

所以萱萱父母思来想去还是以收入减少,无法负担房租为由把老人送回了老家,雇了育婴嫂来照顾弟弟。因为目前看,老人的偏心只是对姐姐不好,等弟弟长大点,对弟弟不好的影响也会显现出来。 

后来在他们自己带两个孩子的过程中,姐弟之间有矛盾的时候,他们在公平的基础上往往略有些偏向姐姐,一是因为姐姐年龄大些更敏感,二是也让弟弟从小养成格外尊重女性的习惯。当然也不是对姐姐过度纵容,也经常有意识地在家里掀起点小竞争,比如谁更是爸妈的小帮手,谁让家庭气氛更好等,因为完全逃避竞争,必须姐慈弟恭既不可行,也做不到。

现在两个孩子都大了,弟弟在外面就是姐姐的小马仔,经常护着姐姐,有人说你们这样养男孩会吃亏的,将来肯定对老婆言听计从,或者说这样惯女孩,能嫁出去吗?这些话大多来自一些并不怎么相干的亲戚,所以萱萱父母对这些评论都是“屏蔽”的,因为这些人并不是真的担心孩子们的未来,而是觉得这样的做法挑战了传统的男女孩养育习惯。他们相信,只有从每个家庭开始给“姐姐”们一个男女平等的成长环境,孩子们长大后才更有可能把性别平等做得更好。

     

不让自己的人生在女儿身上重演

二孩家庭:12岁姐姐,5岁弟弟

小杰本来是拒绝生二孩的,但是身为独生子的丈夫却因为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对二孩非常期盼。

小杰来自一个小县城,高考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到上海,自己一路打拼在上海安家,从此被动开始了传说中的“扶弟魔”生活。  

前两年,弟弟非要在上海上大学,高昂的学费都是她出,也并没意见,因为父母总说当年全家是紧衣缩食供养她上大学的。送弟弟来上海的时候,父母说弟弟就交给你了,甚至还总说,老公随时可能会跑,只有亲情才靠得住,让你弟在你身边,婆家人不敢欺负你。但对于小杰来说,丈夫是自己选的,人品有基本保证,但父母兄弟却一次次刷新亲情底线,总感觉弟弟是父母给她生的。

弟弟上着学还谈着女朋友,经常变着法儿问她要钱给女朋友买东西,她和弟弟也并非没有感情,但是从未指望他的保护,只盼着他能早点懂事。

所以当她生了老二后,最怕自己延续原生家庭的这种思路,给女儿的成长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她的做法一是大力培养女儿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二是加强儿子的教育,希望以后成为姐姐的骄傲而不是麻烦。三是要让自己和丈夫,有足够健康和经济实力来负担儿子的成长、学业等,不必让女儿分担。


二孩养育,家庭的二次成长

文/邱波

image.png

邱波 喜马拉雅签约认证心理专家,柠檬心理、心之助、妈咪学园等网络平台认证咨询师


据说,《我的姐姐》电影的原素材来自于天涯论坛里的一篇帖子,出自一位姐姐之手,现实中的结局并不是姐姐与原生家庭及弟弟的和解,而是姐姐将弟弟送养他人,自己去了北京。

影片中的结局,我理解编剧导演的良苦用心,现实中的结局,我也理解人性的选择。原生家庭的伤真没有那么容易修复,有些人会带着伤生活一辈子。今年三月的一条新闻,杭州一位姐姐投河被救,父母离异,三个弟妹要靠她来养,不堪重负的她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逃开,逃开她父母强加给她的“当姐的责任”,在她的意识里养弟妹就是她的责任,她从没有想过父母都在,从法律上来说她根本无需背负这些责任。也说明她从小的成长环境里,父母早已种下了她的职责:长姐如母。但姐姐就是姐姐,让她承担母职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绑架。


父母偏心没有赢家

无论有怎样的选择,父母的偏心是二孩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矛盾的原罪。天涯论坛里的那位姐姐对弟弟的冷酷无情,也是因为父母种在她心中的仇恨太深了。

许多二孩家庭生二孩的初衷是为孩子生个伴,如果父母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可以为孩子赶走孤独,彼此照顾陪伴。在意识层面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潜意识的需求却更复杂一些,也因此会生出一些偏心来。

父母偏心,从来没有赢家,它带来的不仅是亲子关系的隔阂,还会破坏手足之情。很少有父母会真正认同自己偏心,这种偏心往往是无意识的。孩子对父母的敏感超过你的想象,你无意识的一个眼神一次皱眉,都会在孩子尚脆弱的心灵中留下一些痕迹。我的一位朋友有两个孩子,家里的大宝竟然清晰地记得妈妈为小宝夹了几次排骨而没给她夹,而妈妈竟然毫无记忆。无意识的偏心尚且有这么大的影响,如果是有意识的偏心,甚至重男轻女,孩子内心是真的会被伤害的。这些伤害会转化成怨、恨,有些可以投向父母,有些就移情到弟弟妹妹身上了。

弟弟妹妹又有什么错呢?他们只是懵懂的小孩,从一出生,就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偏爱。这份偏爱,一个小孩根本无法拒绝。所以,如果你真是希望孩子们能和睦相伴,尽量别偏心,这是最重要的教育原则。

父母不参与孩子之间的“战争”,不干涉孩子关系之间的能量流动,二孩的意义不仅在陪伴,也在竞争,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然地参与与兄弟姐妹的良性竞争,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父母不要打着维稳的旗号,在孩子们中间刷存在感。更不要向孩子传递一些信念:“你是姐姐,你就该让着弟弟”,“你是老大,你就该有老大样”等等,也许主观里你并没有偏心,但传递的理念里真切传达着偏心。


最好的爱是经由老大流向老二

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最好的爱是经由老大流向老二。爱的教育中最好的方式是模仿,老大能够感受到父母充足的爱,并从父母的身上学到爱的方式,学到爱别人的幸福,那么,老大也会将爱传给老二,并享受爱弟弟妹妹的幸福。如今二孩家庭的父母,大多两个人都是独生子女,被称为双独家庭,第一代二孩父母,在备孕、孕育、养育二孩的过程中,内心的种种困扰、疑惑和挑战都几乎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作参考。进入二孩模式,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及时调节心理状态。要修通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伤,学会觉察自我内观自我,觉察自己的潜意识,作为父母要承担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情绪和需求转嫁给孩子,这样的父母教育才会科学健康。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的人是幸运的,最终成长、和自己和解。而有的人,却要用一生的磕碰,去寻求童年丢失的爱。二孩家庭里,父母需要更辛苦一些,边摸索边学习,与孩子一起二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