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学博士妈妈:让孩子尽情“野大”

作者:文/牧歌
家叙家议 2022-03-18 11:06:27

自然教育的一大好处,是实现儿童与自然的有效联结,释放天性,防止孩子“空心化”,但是看起来太“放羊”了,很多家长不敢放心地带孩子去“野”……

说到李维薇与其他80后最大的不同,并不是她的生物学博士身份,而是她是一个典型的从小接受自然教育长大的孩子,她是“野大”的,不是“鸡大”的。当她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她将父母给予她的“自然教育”进行了传承与发扬光大。


image.png

李维薇?生物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昆明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


用脚丈量世界,“万里路”是最好礼物

李维薇的双胞胎儿子,今年读小学一年级。从做母亲的第一天起,她就在思考,什么才是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教育?

没有被朋辈圈典型的教育焦虑裹挟——很多妈妈恨不得从胎教就开始语数外,她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决定放松地让孩子走到自然中去。这并非来自于她是一位博士的底气,而是来自于她的童年。

李维薇小时候,只要有假期,父母就会带着她踏上旅程。周末或者小假期,就在云南境内旅行,不追求景点,专门挑那些极具原始风貌的景致。到了长假,外省就会成为目的地。那时候的李维薇,大南边的海南岛、最北的长白山,都留下了童年的足迹。

李维薇的亲身经历告诉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于是,孩子们刚刚学会走路,李维薇就带他们启程了,虽然在野一点的自然环境中步行不易,但是大人也都尽量让孩子们独立走,5岁之前,小兄弟一天大概就可以行走1万步。李维薇是在高中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万里路”,而她的孩子们,在5岁就完成了第一个“万里路”。

李维薇不会泛泛地带孩子去网红地傻傻打卡,而是带着孩子们进行“主题旅行”。比如,为了看鲸鲨去菲律宾的宿务,孩子们看到路上的公交,会蹦出奇妙得像诗一样的句子——“看,又一条鲸鲨在路上游过去。”这种重点突出的旅行,会让孩子们扎实了解某个物种,它的生存环境、习性等等。在更自然的环境下的观察,比在水族馆里或者其他人为的环境中,对孩子们更有启发性。

这样的“见天地”的旅行有啥用呢?“不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当他们面对问题的时候,想法会更开阔。”李维薇回想,自己童年走过的那些路在学科考试中貌似“无用”,但她当上了中科院工程师,那些经历都成了她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科普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起源。


image.png

周边日常,是珍贵的天然学堂

在妈妈的熏陶下,两个孩子很早就开始被身边的花花草草吸引。每天上学途中和周末,妈妈会带他们一起在小区认识冬樱花、银杏、无花果、枇杷、龟背竹、绣球花、大海芋、常春藤、爬山虎和黄金菊等十多种观赏植物。有时,他们还会一起观察白鹭、黄臀鹎、戴胜、白鹡鸰等众多鸟儿。

孩子们的书包里还常备一只小望远镜,只要出门玩耍,或者去爬山,顺手就可以用来观察小鸟。这极有效地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即使在冬天,别人看起来枯枝烂叶,没什么好看的,这对小双胞胎也会津津乐道地寻找鸟窝。养成了习惯,就连躺在草地上,也会不自觉地观察起叶子背后的小虫子,还有地面上的虫子窝。

虽然李维薇的专业是生物,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认识,所以在给孩子们挑选电话手表的时候,专门挑选了可以识花识草的手表。只要一扫就能了解相关知识,不需要事事求助妈妈。

李维薇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入侵生物学研究,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对花园池塘里的入侵动物小龙虾(克氏原螯虾)、福寿螺和牛蛙也特别关注,还会主动去清理小区绿化带中的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及空心莲子草。


自然与生活联结,共舞才能持久

在刻板印象里,科学家都是强调动脑的,但事实上,动手也是科研中一个重要能力。李维薇总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比如洗碗、帮厨,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务劳动,既能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学到很多知识。择菜时,和孩子们聊聊,哪些是植物的茎、花、果实。孩子在家里有了这些基本练习,到学校有实验课时,也是老师得力的小帮手。

李维薇工作很忙,但她相信,只要合理安排,工作和家庭可以兼顾。周末的她,经常要给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参观者作讲解,那就带上孩子们,任他们在博物馆溜达,不识字,就隔着橱窗看一个个生动的动植物标本。有了这些耳濡目染,孩子们5岁时,也成了博物馆的小小志愿者,奶声奶气地为参观者做讲解员。

现在很多父母最大的心病就是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但是践行自然教育的李维薇,却在电子产品上特别放松,她也会让孩子们看抖音,但是她陪孩子们一起看,不是毫无目的地浏览,而是给孩子们介绍有趣的UP主,然后进入他们的主页,让孩子们一条一条来看。“今天的孩子,难免要接触电子产品,我们能做的不是绝对限制,而是有选择地引导,让电子产品成为便捷的学习工具,而不是‘毒药’。比如,在抖音上,也有许多不错的科普号,像‘小亮’、‘不白吃’、‘一方天地’等等。” 

上世纪90年代,在大部分家庭,电视机用来追连续剧,李维薇家却迷上了纪录片,从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到地理类的探险节目,全家一起看纪录片是她童年的日常。家里也会订阅《国家地理》《博物》等杂志,父母经常和她一起讨论里面的话题。字还没认全的时候,结合着杂志上的画面,李维薇的思绪和想象就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里游走。

如今的李维薇家,依然最爱中央9台纪录片频道,专业性很强,内容很深奥。比如,孩子们喜欢看星球碰撞,但是不能完全理解。并非李维薇的专业,她坦言自己也知之甚少,当孩子们问她,不能给与解答的时候,李维薇就会教他们如何通过搜索引擎解决疑问。不会打字,就用语音方式提问。孩子们找答案的过程充满了兴奋,而她说,这其实就是做科研的重要方法。

生物多样性如同“超级市场”

对于“生物多样性”,李维薇说,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听起来好像很抽象,其实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就像一个‘超级市场’,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提供着大自然的馈赠。比如,遗传多样性最生动的体现可以带孩子去菜市场感受——各种蛋壳颜色不一的鸡蛋,各种类型的蔬菜,等等。”

李维薇说,“每个家庭的餐桌上,也可以展开本土的‘舌尖上的生物多样性’的现场体验式教育。在COP15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中国馆,我们有一面‘闻香识云南’的香料墙,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种香料。像少数民族菜肴,经常有特殊的标志性风味,如香茅草等各种本地香料。大家不妨也和孩子一起调研一下本地特色菜肴里的那些香料,或者因地制宜,做出一份当地海鲜图、中国腊味地图等等。”

不止餐桌、舌尖,家里的绿植、宠物、鲜切花,甚至不请自来的蟑螂、老鼠、蚊子以及隐藏在床垫中的螨虫……都是值得和孩子们一起研究的,这些生物,也是构成城市空间中生物多样性的一分子。带孩子体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完全可以从家里、小区里开始,做个生活中的行动派。

在李维薇看来,和孩子一起尽情“野大”,是最滋养内心的丰盛教育。如果每个人都多了解一些生物多样性,就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误伤”。比如,合理使用水、电、气资源,践行光盘行动等,做资源守护者、低碳出行者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从小事做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保护好城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这可能是最友善的地球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