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带娃”,科学家妈妈独特的沉浸式教育
女儿在作文中这样描述她眼中的王凡:努力在核医学影像技术上取得突破,让癌症早期诊断变得更简单和廉价,惠及广大百姓,“妈妈所有的坚持都是源于热爱和责任……我也想做一个这样的人。”
王凡是我国同位素事业开创者肖伦院士为我国培养的同位素技术专业第一位博士,她2000年底从美国完成博士后训练回国,于2001年初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北京大学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2007年,王凡41岁高龄时,她的女儿出生,起名“陈希伦”,寓意为把肖伦先生开创的同位素事业发扬光大。她带领团队二十年磨一剑,如今研制出全球首个整合素受体显像剂,通过了临床III期试验。
像做实验一样养娃、带娃
王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找出一套有效的“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 育儿也如此。同事们开玩笑说她像做实验一样喂大一个早产儿。因为一直忙于工作,她将近40岁才突然觉得应当“做一个母亲”,结果妊娠高血压,让她不得不提前两个月通过剖腹产把女儿生了出来。由于女儿早产,半岁内的喂养就需要格外精心。王凡将医生的医嘱列了一个表,严格按着表上的内容和时间给女儿喂各种药物和营养品。有一个小药片,每次喂六分之一,王凡就将药片粉碎放入小瓶里,再用6毫升水进行稀释,放入冰箱保存,每次用针管取出1毫升喂给陈希伦。在她的科学呵护下,女儿幸运地躲过了各种早产儿后遗症,还出奇地“皮实”,令当年送她进保温箱的医生都惊叹不已。
女儿陈希伦说,从妈妈这里学到的最好经验就是遇到问题不要着急,总有办法解决。2016年暑假,王凡带着女儿到西宁开会,其间接到通知有一个重要且紧急的项目申请书需要完成。王凡在酒店的书桌里找出一张信笺,一边思索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不一会儿,一个类似思维导图的内容完成,她拍照后发给助手,让他在这个基础上迅速起草报告。女儿默默看着妈妈做的一切,当王凡要把这页纸扔掉的时候,女儿说她要保留这页纸,王凡开玩笑地对女儿说,“这半页纸值400万了”!王凡给女儿讲解纸上的内容,讲思路和方法,陈希伦被妈妈清晰的思路折服,默默将这张纸收好,带回北京保存至今。现在,陈希伦每次写作文,就照着妈妈的样子,在纸上先把思路理清,再起笔写作。
陈希伦很佩服妈妈的“理科脑”,做事不仅有方法,还有计划。节假日和寒暑假,她总会跟着妈妈来到实验室,第一件事就是在纸上列出“任务清单”,要求自己“今日事必须今日毕”。办公室里长长的办公桌上,经常是妈妈和女儿并排坐着,两人对着各自的“清单”埋头学习和工作,完成一个任务就用笔划掉一个,在实验室里长大的孩子,养成了自律,学会了自我管理,让物理学家的爸爸也赞赏不已。
办公室里长长的办公桌上,经常是妈妈和女儿并排做各自的“功课”
在如此这般自律的自我管理和严格要求下,陈希伦在小学阶段连续三年获得海淀区“三好学生”称号,一次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初中阶段,全班学生中她第一个加入共青团组织,连续三年获得“地表最强”的海淀区“三好学生”称号。
沉浸式教育滋养的“早熟”
身兼数职的王凡,要管理实验室,搞科研,要上课,也有很多社会活动,还要管理公司,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她实在没时间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她的方法就是把孩子“拴”在身边。陈希伦从小到大的每一晚、每个假期、每个节日,大多数时候都跟着妈妈在实验室加班或者出差。王凡相信,身教胜于说教,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这里有兢兢业业的教授,也有奋发向上的研究生。
王凡回忆起这样一个情景,冬日夜晚11点,她带着4岁的女儿踏着厚厚的积雪下班回家。清冷的月光下,包裹着红色羽绒服的女儿眼睛灼灼发亮。她愧疚地对女儿说,“别人家像你这么大的孩子早都睡觉了,你却还跟着妈妈加班”,女儿反倒安慰妈妈说,“我不是神仙嘛!”
“小神仙”3岁起就跟着妈妈在国内出差,5岁起跟着妈妈到国外开会。王凡带着女儿参加学术会议,她把女儿安置在第一排或最后一排。旁人都惊讶地发现,有个小女孩似懂非懂地听报告,面对着像天书一样的PPT,一坐就是一天。与其说,这是一个忙于科研的妈妈想尽办法给予女儿陪伴,不如说,这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妈妈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女儿。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陈希伦,从小懂得了责任和担当,在她的作文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感悟。
一次组会前,陈希伦悄悄对王凡的一个博士生说:“科研很枯燥,如果你不是真的热爱这份事业和有责任感,做不出成果的!”王凡听闻,觉得这个“小大人”让人可笑又欣慰,这大概就是女儿天天跟着妈妈做科研独特滋养出来的“早熟”。
做好榜样,是最有效的教育
今年年初,北京大学医学部为王凡领导的团队二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开了发布会,他们研制出我国核医学第一个1类放射性药物,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用于SPECT显像的广谱肿瘤显像剂,开启了中国人自主研制first-in-class放射性药物的新篇章。成功的背后是坚持、坚韧、坚定,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付出,是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智慧。
陈希伦从妈妈身上学到了一种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懂得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一定要沉得住气,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情。
小学四年级时,陈希伦主动提出想学奥数,她觉得自己的大脑也需要“有氧运动”锻炼一下。但因为起步晚,她和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的同学们抢答,屡屡失利,灰心的女儿着急地向学霸妈妈求助,从不辅导作业的妈妈这时告诉她,“想想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一个好分数还是学会一种思考方法,一切都急不得,慢慢来、认真学,后面会有改观的。”女儿坚持了下来。一学期后考取了全班唯一一个100分。当别人问她成功的秘诀,她没有说,但她知道,每天都在看着妈妈如何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所以自己也不是一个轻易向困难妥协的人。“从未跨过困难的人,怎能真正地成长。”
陈希伦作文里记录下了这样的情景:她4岁时看到妈妈腰椎间盘突出躺在床上不能动,但依然把电脑放在身上忍着疼痛继续工作。那一次,妈妈还在床上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书,成为国家核医学领域和放射性药物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还有一次,妈妈眼睛出了问题要接受手术,上午做完手术,下午就一只眼睛蒙着纱布在实验室里工作。女儿知道妈妈并不是什么“铁人”,但妈妈的努力和坚持,都是源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一位家长曾跟王凡说,她的孩子是个“落后学生”,有一天,她在孩子书包里发现了一张陈希伦写的纸条:“你要好好学习,要认真完成作业,我愿意帮助你进步。”王凡知道这件事情后很欣慰,她说:“我不能保证陈希伦将来一定优秀,但我相信她一定会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正在北大附中上初三的陈希伦马上要中考了,她很努力但不紧张,因为妈妈早就告诉她,分数不是最重要的,经历这样的过程才是重要的。
她10岁时,给51岁的妈妈做了一张生日贺卡。贺卡正面是她用彩色纸条一点点认真卷起形态各异的小花,花茎的根部“牵”着一颗象征“爱”的红心;贺卡里面,用工整的笔迹写下对妈妈的敬意和祝福。“在我眼里,您不仅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您一直是我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