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女奥运摄影官的双奥故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赵迎新作为奥运摄影官为各国摄影记者,在天安门广场设置拍摄马拉松比赛的摄影位置。图为改装后的奥运摄影车
作为一名体育摄影记者,赵迎新参与了莫斯科申奥成功、盐湖城冬奥会、雅典奥运会等现场报道,她也是奥运史上第一位女性奥运摄影运营官。2022年,她的镜头又对准了北京冬奥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赵迎新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女性奥运摄影运营官,14年后,她又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冬奥会摄影小分队成员参与冬奥会报道,她兴奋地说:“北京冬奥会注册摄影记者735人,其中中国摄影记者140人,我非常自豪成为其中一员,并成为北京‘双奥’历史的见证者。”
赵迎新抓拍了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决赛中的英姿
用镜头见证北京冬奥会的精彩
2月14日晚,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气温降到了20摄氏度以下,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赛在激烈的角逐中,中国运动员徐梦桃向着金牌梦想冲击。赵迎新坐高铁倒换媒体班车近3个多小时赶到现场。整整4个小时,站在冰天雪地中,身上所有的热量已经消耗殆尽。被冻僵的双脚好像不再属于自己,按快门的手指不听使唤。
就在这时,徐梦桃开始了冲金的最后一跳,漂亮的翻腾动作被两侧的聚光灯在夜空中打亮,宛如飞翔于太空,她深蹲后稳稳落地。获得金牌的她大喊:“我终于赢了,我赢了,今夜我一夜不睡啦!”徐梦桃的眼泪夺眶而出,赵迎新离她很近听得真切,透过镜头看得清晰。徐梦桃披着国旗满场奔跑,火热的激情融化了寒冬,赵迎新被深深打动,用镜头记录下这感人一幕。
在众多年轻摄影记者中,赵迎新算是资深了。两天前,为了拍摄自由滑雪女子坡道障碍技巧赛,她穿着冰爪爬山途中,还狼狈滑下雪坡,相机磕到了下巴。看着年轻记者的麻利,她多有羡慕和不服。所以,她前后5次来到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拍摄雪上项目,希望实现自我的小小突破。有同行说这是最艰苦的一次冬奥会,但她认为,“无论任何年龄做任何事,只要执着坚持,梦想都可以把你带到任何地方。”当徐梦桃这位老将不服输的眼神,收于她的镜头中时,一切的坚持和辛苦都变成了美好。
26个日日夜夜,平均每天3~4个小时的睡眠,30多场次的拍摄采访,赵迎新用镜头见证了北京冬奥会首金的诞生,见证了年轻一代中国选手谷爱凌在女子大跳台和U型技巧项目中挑战自我的飞翔,见证了老将徐梦桃冲向金顶的豪迈,见证了高亭宇在“冰丝带”实现中国速度滑冰首枚金牌的历史突破,见证了中国选手任子威艰难夺得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的动情,见证了中国选手隋文静、韩聪获得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后的浓情相拥,见证了在全球疫情下各国运动员的团结和友爱,也见证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防疫人员坚守岗位的大爱……见证了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无数难忘瞬间。
获得金牌的徐梦桃披着国旗满场奔跑,赵迎新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
首位女奥运摄影官的幕后故事
赵迎新?中国摄影报社社长,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获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摄影金眼奖,中国十大体育摄影师等。2022年出版《我是奥运摄影官》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现场,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悠然响起,奥运五环从冰面飘然升起,赵迎新心绪激荡,泪湿眼眶,往事浮上心头。
2005 年4月,在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组工作的赵迎新,因为“有丰富的体育摄影经验、英文好、会沟通、懂管理”,被聘为北京奥组委摄影运营官。历届奥运会上,这个职位还没有中国人做过,也没有过女性。协调工作繁重——28个比赛项目,37个场馆的摄影规划,数百个协调会,还有大通讯社365体育足彩,:特殊摄影位置的需求,通信设备、线路等问题。此外,还需招募、建立和培训一个 80 人的场馆摄影经理、副经理团队,并把他们培训熟练后分到每个场馆;再招一个 20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做运行;赛事出现问题要去“扑火”……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总监安东尼第一次和赵迎新见面就说:“Cindy(赵迎新的英文名),这是一份 Tough (艰难的)工作,你要做好准备。”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10分钟,赵迎新并不在鸟巢,而是飞一样跑到了鸟巢外的龙形水系南端,那里有一个和安保协调设立的摄影位置,可以拍摄龙形水系环绕下的鸟巢和令人期待的开幕式烟花。可就在最后10分钟,现场沟通出现了混乱。由于执勤安保不是之前沟通好的负责人,不允许摄影记者越过栏杆到水边拍摄,几个大通讯社的摄影记者都要急疯了。
赵迎新太理解他们担心错过精彩瞬间的焦虑,她立刻打电话给之前沟通过的安保负责人,对方说因为担心燃放烟花出现安全隐患,她提出是否可以让记者先进去在水边安装遥控相机,再退出围栏?对方同意了。只剩下短短的5分钟,她赶紧招呼中外摄影师冲过栏杆,到岸边架起遥控相机,然后又飞一样跑回开幕式现场。
同时她还惦记着上“猫道”的摄影记者,那里结构复杂,她知道开幕式火炬点燃的那一刻,“猫道”上的大通讯社记者最接近能拍摄出奥运会第一张象征性照片的位置,然而也最容易出问题。李宁在空中迈着大步,如太空行走般点燃了火炬,场面新奇而激荡……终于,脸上冒着热气的摄影师安全回到工作间,她松了一口气。
当烟花再次燃起,《北京欢迎你》再次响起,编辑席位和所有摄影位置覆盖了VLAN,百兆光纤传输顺畅。编辑们兴奋地说:“太棒了,犹如照片现场直播!”国际奥委会顾问盖瑞和身经百战的顾问保罗跑过来,拥抱并祝贺她:“Cindy,你已经成功一半了!”
赵迎新眼眶湿润了。就在开幕式的前一天,她数不清接了多少电话。每个场馆,多多少少都有尚未落实的小问题:主新闻中心、柯达赞助商、场馆水下视窗、“猫道”、摄影卡车、摩托车……她开车从这个场馆到另一个场馆,电话就没停过,生平第一次开车走了神,在空荡荡的路上撞了柱子,气囊弹了出来!她打车回家待了一小时,悄悄哭了一场。不是因为交通事故,而是为了释放日日夜夜筹备工作的巨大压力。晚上又匆忙赶到主新闻中心,布置第二天的工作。
1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赵迎新的角色转换成了被管理和被服务的摄影记者。每当她想要去最理想的摄影位置时,耳边会听到场馆摄影经理温柔礼貌的声音:“赵老师,这些位置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才可以去。”他们笑眯眯地看着她,意思是“你懂的”。看到各场馆的摄影经理们熟练掌握国际赛事运行规则,尽心尽责地忙碌,她很欣喜,又一批懂得国际赛事规则、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年轻媒体运行管理者成长起来了。
“时光荏苒,日月穿梭,改变了容颜,改变了身份角色,但不变的是共同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如同鸟巢上空烟花绽放出的‘天下一家’。”见证了北京“双奥”的辉煌,赵迎新无论是自己拍照,还是组织、安排各国摄影记者拍照,不同身份同一目标:拍下历史,留住精彩,用镜头讲好中国奥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