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百年巾帼别样红】征途百年心未改 陇原巾帼展风采
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陇原女儿把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巾帼力量。
甘肃特支的成立,南梁烽火的燃起,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创建,激战腊子口,哈达铺决策北上,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西路军河西鏖战……中国共产党在甘肃这片红色土地上,绘制了一系列鲜活的革命图景,形成了“会师精神”“南梁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等一大批宝贵的红色精神和优良传统。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陇原女儿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甘肃这片土地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而新一代陇原女儿也勇立潮头,努力创造出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西路军女战士在高台烈士陵园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征战沙场,陇原女儿显豪情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在素有“塞上江南、北凉古都”之称的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威然矗立。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以下简称“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悲壮历史,让陇原儿女铭记至今。365体育足彩,:总书记到此参观时强调:“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们展现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为打通国际交通线,取得苏联援助,未经休整的红四方面军一部两万余名战士,在甘肃省靖远虎豹口西渡黄河。冰天雪地,棉衣弹药奇缺,西征战士们与超过数倍于己的敌军进行了八十余次血战,书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史极为悲壮惨烈的一页。
在西路军征战史上,有一支女兵队伍引人注目,她们是妇女抗日先锋团(以下简称“妇女团”)。长征中,她们爬雪山、过草地,经历过无数次战斗。三大主力会师后,她们又渡过黄河,随西路军征战河西。妇女团英勇顽强,屡立战功,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在西路军倪家营受挫、向祁连山撤退的关键时刻,妇女团勇敢承担起后卫重任。在梨园口战斗中,妇女团顽强阻击敌人,一连连长吴国秀及40余名女战士壮烈牺牲。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进入石窝山一带,国民党马步芳部的骑兵尾追而来,为掩护总部撤退,在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的率领下,全体战士女扮男装和马匪展开拼杀,战事十分惨烈。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她们是女兵,便于战斗,所有的女兵都剪短了头发。女战士们以血肉之躯抵挡敌军,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但却因敌我力量悬殊,西路军失败,妇女团大部分战士牺牲。团长王泉媛、政治部主任华全双等相继被俘。
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
目前,甘肃境内还幸存有10余名西路军女战士,她们是甘肃最后的西路军女战士。2006年,在接受电视台专访时,已90岁高龄的李文英老人在回忆西路军妇女团于临泽、高台顽强战斗的事迹时,记忆犹新。因子弹缺乏,步机枪几乎失去作用。她们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女战士,担负起了坚守临泽城的任务。“在临泽城里,马匪用炮把城墙打垮了,晚上我们一个个搭人梯,把土块放到城墙上,再把水送到城墙上冻成冰……”在李文英老人心里,最痛的并不是战争的艰难和自然条件的恶劣,而是战友的牺牲和被俘。
甘肃省景泰县城,有一位16岁参加红军,如今已100余岁高龄的老红军战士刘汉润。对她来说,河西走廊给她留下了终生不能磨灭的印象。她讲,梨园口一战,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三千人突出重围,撤往祁连山腹地。冰雪覆盖的祁连山上只有松树柏树,战士们只能依靠挖红土充饥,吃冰雪解渴。但是,艰苦的自然条件,并没有打垮刘汉润的意志。她编了一个顺口溜:“上了祁连山,住在老林边,烤的转转火,吃的红土垛,喝的冰雪水,以充军粮来。”刘汉润回忆道,“那是最艰苦的,比过草地还艰苦,过草地是吃不上穿不上冻得很,走的地形不好,在这里还要打仗,还要牺牲那么多人,还要做好多工作,尤其我们又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还要救伤员。”但不管怎样艰苦的环境,刘汉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红军战士。
这些西路军女战士,虽然有些并不是甘肃人,但她们已将自己当作陇原女儿,甘肃是她们的第二故乡。在这片土地上,她们铸就了红军征战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又荡气回肠的战斗史诗。更展现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众志成城、百折不挠、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将永励后人!
抗日战场,甘将热血沃中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头,许多陇原女儿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艰苦工作,在甘肃革命史上谱写了巾帼抗战的光辉篇章。
1937年,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成立后,兰州的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甘肃妇女慰劳会就是其中最早成立的抗日救亡组织。在“妇慰会”成立大会上,倪斐君会长呼吁:“我们全省妇女只有直接间接参加抗战,才能得到全面的胜利。这就是本会成立的目的”“我们愿尽我们的一切力量,做前方战士的后盾”。
甘肃妇女慰劳会会长倪斐君
“妇慰会”成立后,立即组织募捐活动,其成员每人各拿一本募捐册,分头去找自己的亲朋、老师、同学募捐,捐得的现金、实物交给抗敌后援会,并在报纸上公布。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中旬,“妇慰会”共收到各色手套6022双,熟羊皮247张,新旧皮袄47件,毛袜子1034双,皮手套466双……有成员回忆,“我们两位女同志,一位一天捐到二三十元,腿都跑肿了;一位通夜不睡的为空军做锦标”,这些募捐到的物品虽然数量有限, 但充分表现了当时甘肃人民对抗战的热情支持。此外,“妇慰会”还联合甘肃青年抗战团、省外留学生抗战团,成立了联合剧团。在那特殊的年代,剧团演出的许多节目如《放下你的鞭子》《电线杆子》《打鬼子去》《自卫》等宣传抗战思想的街头剧,像一片片晶莹光亮的雪花,撒向兰州的各个角落,让全民抗战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邢华是革命老前辈邢肇棠的女儿,从“妇慰会”筹备起就一直努力工作。由于聪明能干,她很快取得了倪斐君会长的信任,担任“妇慰会”理事、秘书长、宣传股长等,她组织儿童团,教唱歌曲;组织姐妹团,歌咏演出;还在火柴厂的女工中开办“民众学校”,发动女学生做女工工作。同时,邢华首先创办了以“促进妇女解放运动,提示妇女救亡途径,更广泛地动员后方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宗旨的《妇女旬刊》,负责撰稿、征稿及编辑工作。她白天演讲,组织演出,晚上挥毫疾书,赶写稿件。这时的她正处于临产期,但仍不顾劳累,坚持始终。《妇女旬刊》第1期刊登邢华的文章《紧急时期的西北妇女工作》,她写道:“只要我们举国一致,坚持抗战到底,不动摇,誓不妥协,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124方面军会师纪念塔
“妇慰会”只是陇原女子齐心抗战的小小缩影,在直接受党中央关怀和教育的陕甘宁边区,“一切为了前线”,时时为抗战服务成为了妇女们的共识,她们与边区人民一起为支援人民军队长期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保证抗日军队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广大边区妇女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不断掀起动员和支持亲友参军参战的热潮。战时的边区到处是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景象。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共动员了3万名壮丁参军参战。边区妇女不仅动员和支持亲友参军参战,自己也参加自卫军。当时凡年龄在18至30岁的放足、大足妇女,均加入自卫军。到1938年春,全边区女自卫军人数已达10212人,第二年猛增到46000人。在国民党顽固派向边区发动的军事进攻中,广大女自卫军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把伤员藏在山洞里、庄稼地里, 当敌人发现时,就挺身而出认作自己的丈夫、兄弟,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伤员,充分彰显了巾帼英雄本色。
在农业生产方面,广大妇女也成为生产劳动的重要力量。她们经常帮助男子提水、送粪、打土疙瘩等, 有的还亲自参加耕种劳动。在边区战时生产建设事业中涌现出了300多位妇女劳动英雄和劳动模范。三五九旅的军属陈敏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她当时带着两个孩子,除领导一个鞋厂的工作外,还参加农业生产,并挤时间纺线。1943年,她靠自己种地、纺线解决了母子三人全年的吃饭穿衣问题。1944年,她全年纺线75斤,第二年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陈敏的先进事迹在边区妇女中引起极大反响。边区抗联、第一保育院、杨家岭、南泥湾等地的妇女,纷纷和陈敏展开竞赛。西北局党委发出365体育足彩,:纪念“三八”的通知,要求“在延安及有机关、学校、部队的地方,号召并组织女干部及干部家属积极参加节约运动,向陈敏同志学习,展开‘陈敏运动’”。大大促进了边区妇女生产工作,一时间涌现出“边区妇女劳动英雄”马杏儿,女劳动模范郭凤英,女纺织英雄黑玉祥、刘桂英,女抗属模范刘金英等众多杰出女性,成为边区妇女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同志指出,“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面对血与火的交锋,面对生与死的抉择,陇原女儿无所畏惧、冲锋在前,在陕甘宁边区这片红色土地上,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奋斗精神,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壮丽史迹。
新征程,陇原女儿展风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千多年前,甘肃以壮阔又荒凉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笔下。如今,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春风吹绿了广袤的边塞。一代代甘肃女儿继承“会师精神”“南梁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与豪情彰显作为。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2016年10月,全国“巾帼脱贫行动”现场推进会在甘肃省陇南市举行,从此,越来越多的甘肃妇女投身于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书写新时代战贫答卷。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以青春和热血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是一个普通藏族家庭的女儿。2003年以甘南州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她主动放弃北京的工作,毅然回到山大沟深、被纳入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家乡。从立节镇驻村干部,到曲瓦乡副乡长、曲瓦乡纪委书记,再到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这条扶贫路,张小娟一走就是11年。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创办舟曲扶贫微信公众平台,研读扶贫政策,负责全县建档立卡管理……舟曲县19个乡镇、87个贫困村、3万余名贫困群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张小娟”的名字,她被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亲切地称为舟曲扶贫的“移动数据库”和“活词典”。
2019年10月7日下午,在完成曲告纳镇上大年村脱贫攻坚县级抽样调查工作后,返程途中所乘车辆坠江,张小娟因公殉职。四个月后,舟曲县正式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而这朵无私奉献的藏乡“达玛花”,却将青春永远定格在了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决战之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召,带领团队走入西北高原,注册成立兰州市红古区鑫源天然气有限公司,让红古区广大居民使用上了安全、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同时,她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事业,将企业利润全部反哺投资农业,创新发展了“乡镇+行政村+基地+农户”的“东乡模式”,通过建造肉羊繁育场,打造甘味“东乡贡羊”民族品牌,带动1万多户贫困农民稳定脱贫,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数百名东乡族妇女的就业问题,还推动当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甘肃省妇联参观哈达铺纪念馆,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鸣沙山前,月牙泉畔,千年莫高窟静看岁月变迁。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在这片荒野大漠中扎根奋斗了58年。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潜心石窟考古研究,率先建设数字敦煌档案,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让宝贵文物“容颜永驻”。择一事、终一生,樊锦诗用半生光阴守候着莫高窟浴火重生,重现丝路文明华彩,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陇原女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精神血脉,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在奋进新征程中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