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春走基层 | 梦燃冰雪季,护航“十四冬”

聚焦 2024-01-29 16:30:19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于2月17日至2月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开赛前夕,本刊记者打卡赛点之一的扎兰屯赛区,“邂逅”正全方位助力冰雪之约的她们。

冰雪狂欢,激情燃烧。随着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爱家乡·迎盛会”的氛围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赛区、扎兰屯赛区、喀喇沁赛区、凉城赛区、呼和浩特赛区掀起。在这个冰雪季,我们将镜头投向那些在赛事背后默默付出的女性,她们中有牺牲了新春假期在寒冬之际北上,为赛事提供精准气象服务的预报员;有背着十多公斤重的医疗包在赛场随时待命的“守护者”;有鼻尖冻得通红,睫毛和眉毛染上白霜依然微笑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她们正全力以赴助力冰雪之约。

“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时少英工作照.jpg

冬运会项目多在室外山地举行,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对天气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十四冬’比赛需要根据天气预报找到‘窗口期’,精确的风力、温度、湿度和能见度等的监测预报,将直接影响赛程安排、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安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副台长、北京冬奥会首席预报员时少英说,气象条件是影响“十四冬”成功举办的核心因素之一。

“我们从去年3月开始,迅速重启‘十四冬’筹备工作,坚持‘一场一策、一项一策、分类施策’的原则,共在各场馆建成自动气象站29套、辐射站4套,布设激光测风雷达2部,微波辐射计1套,综合利用赛场周边5个高空站、6部天气雷达以及风云气象卫星,终于实现对赛场气象观测的全覆盖,形成‘天地空’立体气象观测系统,实时提供分钟级地面气象监测数据。”

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个磨人的日夜。由于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新增三项赛事,需要新建9套自动气象站,包含两百多个建设组件。如何将每一套站的各类设备完好无损地运送到建设点位?光一块电池就有上百斤,一个站需要安装三块电池来供电,运送难度真不是一般地大。时少英回忆道:“山顶站建设时,车辆无法爬至山顶,为了抢抓时间,我们气象员分成两个建设小队,轮班交替上山建设,冻得实在不行再下山进入车辆保暖。忙到日落,每个人都大汗淋漓,两层羽绒服被浸透,霜花却挂满面部。”

1月4日,金龙山滑雪场迎来又一场降雪,现场值班员早上发现C7426站的风速风向出现缺测现象,时少英判断是风传感器被雪冻住了。由于C7426站安装在山顶缆车旁的工作间房顶,屋子另一侧就是山崖,两个人上去危险性较大,气象观测与网络保障组在市局的队员立即带好工具开车前往现场协助,4名维护人员带着铁锹、铲子、融雪剂等工具顺利到达山顶,山顶的风吹得队员们脸上隐隐刺痛。为了能爬上房顶,他们用铁锹在小屋旁边的雪堆上铲出台阶,又让体重较轻的队员在鞋上套好雪爪爬上机箱清理风传感器上的积雪,其他人员在下方扶着设备。C7426站恢复正常后,4名队员又分成两队,对其他站点逐个清雪,直到傍晚才完成一轮的维护工作。

王颖工作照7.jpg

这些只是气象保障工作的一小部分,早晨5点起床开工,晚上11点结束工作,呼伦贝尔市气象局气象台副台长、“十四冬”气象保障人员之一的王颖忙得像个陀螺。她的工作就是提供精细化预报产品,作为赛事是否能如期举行的重要参考。“我们构建了‘百米级’‘分钟级’客观天气预报模式支撑体系,能够实现复杂地形下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十四冬’关键气象要素预报。”王颖说。

两年前,在北京冬奥会上,90后的王颖放下5个月大的女儿毅然加入赛期气象保障服务中,两年后,王颖感叹:“这次又要牺牲假期了。但通过我们的精准研判,能够保障赛事成功和运动员安全,我感到非常自豪,这次又是助力家乡,我义不容辞。”从青涩的气象预报员到气象服务保障的“精兵能将”,王颖一直在路上。

 赛道上的“守护天使”

image.png

走进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只见数条白绢从山顶飘落,成为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场地……扎兰屯位于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东南端,是内蒙古向北开放、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节点枢纽城市,素有“塞外苏杭”“北国江南”之美誉。这里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12摄氏度左右,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存雪期长达5个多月,有效滑雪期可达130天,成为国内重要的滑雪训练基地和优秀的滑雪场之一。“十四冬”将在这里产生33枚金牌,包含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等雪上项目。

急救现场6.jpg

金龙山山脚下,橙黄色的集装箱格外扎眼,扎兰屯市人民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敖锦玲介绍:“这个是我们医院建的fop医疗站,主要负责赛场医疗保障。在滑雪场一共设置了三处,分别是空巧赛道、大跳台和坡面障碍。”在比赛过程中,敖锦玲和团队会时刻关注场上运动员的比赛过程,如果有运动员受伤倒地,随队队医会先上场评估伤情,如果伤势严重需要转运,裁判或队医会给医疗站手势提示,医疗保障人员会立即带医疗箱和担架车上场,与队医和运动员沟通,转移运动员至急救担架车上,并迅速离场将运动员转运到场馆里的运动员医疗站,再做进一步的伤情检查或治疗处理。

“我们是赛场上最‘尴尬’的一支队伍,必须出现在赛场上,可内心却盼望永远不要用上我们才好。”敖锦玲说。赛事期间,她所在的扎兰屯市人民医院共派出“十四冬”医疗保障人员91名,负责院内、院外运动员、观众及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障救治工作。每日,医疗保障人员披着朝霞向金龙山滑雪场出发,提前到达工作岗位,为一天的保障工作准备物品、检查装备,晚上踏着夜色而归。

敖锦玲说,高山滑雪比赛中,赛场是急救第一现场,有时候,黄金救治时间只有4分钟,“快”是第一位的,为此赛区组委会还向北京“借调”了几位“滑雪医生”,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精神康复科的付文娟就是其中之一。

滑雪医生付文娟.jpg

身着醒目的橙色外衣,背着十多公斤重的急救包,每当竞赛长举旗示意时,付文娟便会踩着滑雪板在一片皑皑白雪中飞驰而下,然后迅速地完成对伤员的评估、急救和转运。

都说滑雪的尽头是骨科,高山滑雪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世界杯、奥运会中运动员受伤比率高达30%。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除了即刻中断比赛,医护人员要立即赶到现场并实施救治、转运。可在北京冬奥会之前,滑雪医疗救援在我国并无先例。

“咱们国家对滑雪医生的选拔是从2018年开始的,首先必须是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其次要会滑雪,这两个门槛足以‘绊住’很多人。”对于付文娟而言,通过选拔并不难,只需在高级雪道上滑行并在指定地点停稳即可。真正带来挑战的是专业集训阶段。根据国际雪联要求,运动员在赛道上的任何地方摔倒受伤,医疗救援人员必须带齐所有急救装备在4分钟内到达,对伤情进行初步评估和迅速处理,并在确保伤情稳定的前提下迅速将伤员转移出赛道,救治和转移全程不能超过8分钟。这就对滑雪医生的医疗急救技术和滑雪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付文娟为此进行了长达四个雪季的集训,“我曾在训练中直接摔成脑震荡。”她回忆道,当时由于雪道结冰,自己一个急转弯就飞了出去,“脑袋涨涨的感觉”持续了两三个月才消失。“像胳膊腿哪儿抻着了,骨折、关节损伤、韧带断裂等,就更习以为常了。”终于,历时3年艰苦奋斗,付文娟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滑雪技能,成为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

“比赛时,赛道上的温度可能低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地势复杂、风向多变。在高山赛道和低温条件下穿着雪板去救援,对再优秀的医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针对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受伤情景,付文娟和团队内各专业的医生多次推演和实战测试,为赛事医疗保障做足了准备。

“小雪团”向前冲

志愿服务1.jpg

“从起点到终点,经历的每一秒都是磨炼,刹那间你我间绽放出精彩画面,也有苦也有甜全都藏在心里面,青春的记号凝结在一瞬间……”这首《小雪团向前冲》是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献给“十四冬”志愿者“小雪团”的。

“我是‘十四冬’接机组志愿者”“运动员请在这里签到领赛事手册”“雪场遇到任何问题您找我”“看台的观众请有序进场”……在机场接机区、火车站枢纽地、赛区滑雪场、看台区,那群身穿白色羽绒服蓝色运动裤的就是“小雪团”。她们守护在各个赛区要口,穿梭在人群之中,化身赛区“大百科”、移动“导航仪”、灵活“搬运工”,她们热情洋溢、默默奉献,成为赛场之外的另一道亮丽风景线。

“十四冬”呼伦贝尔执委会志愿者服务工作部常务副部长、共青团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杜海娇说,自“十四冬”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以来,累计报名志愿者13000余名,经过线上测试、心理测试和线下面试、考核,最终确定2000名“十四冬”志愿者,他们在体育竞赛、场馆运行、对外联络、接待保障等志愿服务领域为运动员、技术官员、嘉宾等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扎兰屯职业学院的在校生、00后的李嘉欣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学校的‘十四冬’志愿者有300人,这次能在家乡为全国各地的朋友服务,老兴奋了。”在正式上岗之前,李嘉欣和伙伴们对场馆反复进行了踏勘,熟悉了解每个点位的工作特点。李嘉欣负责的点位在媒体接待区,主要是对接服务媒体,第一时间把接待站发布的信息转发给由她对接的记者,并为记者采访提供服务保障。李嘉欣说,“我们在上岗前都经过系统的培训。”如何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十四冬”志愿服务中,是李嘉欣一直思考的问题。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国家级大型赛事活动,她既紧张又兴奋,也曾担心自己经验不足可能会出现失误。为此,她把志愿者工作规范和注意事项都烂熟于心,确保在正式上岗之后,服务不出差错。

小周.jpg

“有朋自远方来,自当以礼相待。”00后滑雪教练员小周也是“小雪团”中的一员。“我已经有6年的雪龄了,学的是单板,滑雪是一项非常刺激、有趣、有挑战性的极限运动,我特别喜欢在雪域上自由穿梭的感觉。在公众号看到‘十四冬’招募志愿者的消息,马上就报名了。”小周的家在兴安盟扎赉特旗,距离扎兰屯200公里,她说这次虽然不能在家过“完整年”了,但这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为新年增加了一抹难忘的冰雪亮色。

“我主要负责场馆一个区域的看台观众指引和秩序维持,大约每场比赛都需要执岗两个小时。工作内容是在观众进场后,引导他们按照票面位置隔位就座,在比赛过程中,还要提醒他们佩戴好口罩,并认真回应他们提出的需求。”在比赛前,小周多次在赛区内踩点,反复练习培训内容,练习期间每天的微信步数都在20000以上。“内蒙古的冬季最低气温能到零下40摄氏度,天冷,所以人必须得‘热’。冰雪运动是我的最爱,我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回首这次志愿服务的经历,小周收获颇丰。“虽然工作有时会很辛苦,但每当看到来宾满意的微笑和赞许的目光,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为他人奉献的快乐。”

青春、担当、成长。每一个惊艳大家的精彩瞬间背后,都有许多人默默地、细致地努力。台前与幕后,场上与场外,每个人都有一个冰雪梦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