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减”后的期末考,家长慌什么?

家叙家议 2022-03-23 10:40:13

今年春节的新气象,让很多父母避之不及的一个场面不存在了,那就是被亲朋好友追问“孩子考了多少分?第几名啊?”因为双减后的期末考,小学低年级大多将考试变为轻松的游戏,中高年级和初中则是不给具体分数,只分优秀等级。因为双减政策中明确规定: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没有了辅导班的加持,没有了大量家庭作业的操练,卸下“内卷”的包袱轻装前进的父母和孩子们,减了什么旧压力,添了什么新烦恼?

VCG21c0ea32c7e.jpg

父母和孩子都需要适应“双减”后的考试方式


父母圈

@姜欣/孩子说给“双减”也打100分 

每年过年亲朋好友聚会,未婚的最怕催婚,有孩子的最怕攀比孩子成绩。今年期末考后,我打开学校的查分系统,三科都是100分,每一科下面都写着优秀,我以为孩子破天荒得了300分,老师解释才知道,这次考试不公布具体成绩,85到100分都是优秀,那个显示的100分只是填补系统空格。孩子看到没有具体成绩,别提多开心了,说真够意思。双减的好处从上学期学习中已经体现了,她总是在课后服务时间就能把作业完成,回到家就阅读、画画、打乒乓球,学校还开设体育兴趣课,为了迎接冬奥会,尝试了滑冰、滑雪和冰壶等。期末语文考试就有一道题考冬奥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因为接触了很多冬奥活动,所以回答的很好。孩子很高兴,玩好了还有一个好成绩,还将拥抱唯一一个没有被辅导班充满的寒假,她说她给“双减”也打100分!


@小君子/没有成绩作灯塔,有点慌 

儿子今年五年级,往年老师在公布完考试时间后,会在群里让学生、家长抓紧时间复习,再发一些期末真题、学案之类的资料,让父母敦促孩子完成。可是,今年格外冷清。通知完时间,别说发资料,老师甚至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简洁到令人心慌。孩子们很开心啊,可是家长们都不淡定了。考试的难度并不如原本预想的变简单,而是更“难”了。同学一交流,之前比他学习好很多和差不少的两个小伙伴都是优秀,那这个优秀的水分可有点大。以前我们根据具体成绩就可以在假期给他找相应的辅导班学习,现在既没有参考的成绩,也没有地方可以参加辅导,多地已经出规定,学生不能参加寒假的学科类培训,列入诚信档案。熟悉了以考试成绩作为灯塔,现在没了这个指标,还挺担心,难道要等着中考的时候直接开“盲盒”吗?

捕获.PNG

邱波?喜玛拉雅签约认证心理专家,柠檬心理、心之助、妈咪学园等网络平台认证咨询师


家长不能承受“双减”之轻?

文/邱波

双减后的首次期末考,引发家长们的热议。家长们对待考试的态度反映出了一个家庭的教育水平,适应变化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心理的稳定水平,父母资格又有新课,如何在心理上适应和应变“双减”后的考试呢?


关掉美颜,接受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这次考试,最大的意义就是体现出了孩子的自主学习效果。但就像看了不经过美颜滤镜的照片一样,一部分家长不习惯了,这才是家长焦虑的本质。也有人会说,大家都P图美颜,你不开美颜就显得你很丑,竞争中肯定会被淘汰,这确实是双减前的真相,这也是为什么双减的一个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政策上杜绝恶性内卷,让孩子们在合理的竞争中,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

一个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中等的孩子,和一个靠赶鸭子上架逼出来的优等生,哪个心理更健康、未来更有潜力呢?当然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孩子更有后劲。在我的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自己为啥要学习的优等生,这类孩子最容易得的一种心理疾病叫“空心病”,也叫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也没有努力的方向,只是在父母的驱赶下被动学习。

在双减政策下,家长们新旧模式的切换中,触发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这部分家长们需要改变思维观念,深刻理解国家的双减政策,目的是帮助父母和孩子重塑健康的教育观,这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还有一部分过度焦虑的父母,在双减前还可以动用各种方式来把孩子绑架着学习。但在双减之后,没有利器和工具可以用了,他们又不能接受孩子的真实自我,对孩子心怀不切实际的期待,这才是他们真正焦虑的原因。

“双减”减轻了孩子的负担,拉开了孩子间的差距,那些在原生家庭中主动性被保护,学习自觉性高的孩子,成绩就会上去,而那些为父母而学,或是被动学习的孩子,成绩就会下去,双减政策下,合理的竞争中,才能胜出真正有人格力量、有潜力的孩子。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接受孩子本来的身心发展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用家庭教育作出最大改善。

真实人格,比虚假优秀更有意义

不同的教育要求下,有人欢喜有人忧是正常的,但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从我的咨询看到,其实心理不适应的基本都是同一拨家长,以前不适应内卷和鸡娃,觉得焦虑,现在解除这方面压力了,又觉得没有辅导班保底,没有学习成绩参考,自己不会教育孩子了。双减后的考试看着轻松了,但考试前后他们却经受了更大的心理波动,我把这些家长称作教育敏感型家长。

双减政策中明确规定: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许多家长们却还停留在以学习成绩来定论孩子的能力、以孩子们做了多少作业刷了多少卷子来衡量收获的旧模式里。而且,双减下原有的衡量孩子学习效果的标准弱化了,我的孩子到底学进去了多少呢?这是许多家长的焦虑和困惑。

孩子作业少了、负担轻了,周末也不用耗在补习班了。学习成绩的排名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孩子会退步,有些孩子却会进步,为什么呢?因为双减前,很多孩子凭借着父母的催促、老师的监督、机构的“加餐”,往往都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隐藏了不少自身的问题。直到双减落地后,这些问题才彻底暴露出来。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从教育模式到老师、家长,都在无意识地剥夺着孩子们的自主感和主动性,但是,从孩子一生的人格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唯分论”只能把孩子们塑造成学习机器,为了学习成绩,孩子们的自我也被囚禁在家长的鸡笼里。分是提上去了,可是以折损心理健康、人格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高分鸡娃,对谁都没有益处。

心理学上讲,人格的真实比完美更重要。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真实的人格力量远比虚假的优秀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