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建亲密关系:从“你应该”到“我懂得”

作者:?文/丛非从
家叙家议 2022-04-25 11:06:19

感情中最大的伤害是“你应该”。比如,这个常见的句式:“难道两个人在一起不是应该……,婚姻不是应该……”,而每一个“你应该”背后,都对应着自己的一个需求。


在一些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女主角声嘶力竭地吼道:“我可以接受你没钱没相貌没能力没房子,但你起码应该……如果你连这些都做不到、不能给,那我和你的婚姻有什么意义?!”

省略处可以填写:记得生日和结婚纪念日,信息及时回,勤做家务等等。这样的场景是否非常熟悉?一旦对方没有按照你期待的“应该”去做,你就会陷入受伤、难过,会采用讲道理、指责、歇斯底里等方式处理。然而即使如此,你的他也许还是不能醒悟去做你所认为的“应该”,而是觉得你在无理取闹。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每一个“你应该”背后,都对应着自己的一个需求。与其思考他为什么不愿意去做这些“应该”,不如去思考为什么你需要他做这些“应该”。

感情中最大的伤害来自“你应该”

每一个“你应该”背后都对应着怎样的一个需求?比如,一位女士说:“我就是希望他能及时回复我信息啊,两个人在一起不就是应该这样吗?”这个女士的隐藏需求其实就是绝对关注的需求,她想通过被及时回复信息实现的是:你要给我绝对关注。

一位男士说:“你如果不能理解男人的世界,你起码应该别打电话发信息这么频繁吧。如果你这么频繁,起码应该不要要求我秒回吧。我也是个人,也有自己的事做!”这句话背后的需求是:我要自由,要被理解。

关系中有需要是正常的,关系本身就是相互满足,这无可厚非。但不是每段关系都这么完美到彼此恰好满足,毕竟那还是少数。

有的人会觉得:我就是这么对他的啊,我能做到为什么他做不到?我想说的是:你怎么对他,和他怎么对你,完全是两回事,你们在关系里的需要不可能相同。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听起来就像是:兔子埋怨狗不够爱它,兔子说,你看我多爱你,我都把我最重要的萝卜分享给你了,你为什么做不到?可问题是狗很难知道兔子爱吃的是胡萝卜,即使它知道了,可它毕竟不是吃萝卜长大的,不懂得兔子的经验世界,所以不能完全给予满足,结果就可能落得“不够爱我”的下场。

让一个人完全满足你的需要是很难的。因此,在关系中,比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你为什么会有这些需要?


亲密关系中的歇斯底里是尝试自救

希望被绝对关注、害怕被否定、希望被肯定、希望被围着、希望被随时看见和被随时关注、希望被当成世界的中心……其实这些都是婴幼儿的需求。当然成人也有,但是一个成熟的人,不会因为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而歇斯底里地难过或指责他人。人之所以会用婴儿的处理方式来处理需求,是因为他(她)的这些需求,从婴儿开始就没有被满足。

如果小时候你的爸爸或者妈妈没有给到你无条件的爱,甚至没有给到你安全的爱,没有给到你尊重、自由、认可,你爸爸长期缺失可能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你妈妈可能太唠叨管太多让你成长没有自由而窒息……而人的成长和发展又需要这些心理上的满足感,一旦没有得到,就会停留在那里难以往下发展,这个现象在心理学里叫“固着”,就是“卡住了”的意思。

人的生理会随时间而长大,但心理不一定,它会直到得到足够的满足才能成长到下一步。于是你的心里就多了个洞,日后的几十年里你都企图把这个洞填满。找谁填呢?那得看谁能给你塑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和一个可能性。

人一旦体验到对方可能给自己满足感,就会爱上他,盯上他,陷入情感关系。然后在情感关系里体验到非常安全的时候,就会退行到那个时候,开始幻想着让伴侣再一次满足自己的那部分需求,好让自己长大。

所以,亲密关系本身、亲密关系中的歇斯底里,其实是一个人尝试自救的方式,潜意识里很想度过婴儿时那个“卡住了”的阶段。

你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不理智的行为,实际上只是在把自己童年的伤口扒给对方看。然而因为伴侣无法充当你爸妈的角色,给到你当年的满足感,所以对方大概率会觉得你无理取闹。你这种求救的行为,终将会以自己更受伤而落幕。

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你不是婴儿,伴侣无法把你当婴儿对待;二是因为伴侣也有这样的需求,他也会有当婴儿的冲动。

所以,当你还是执着地想从伴侣那里寻求满足的时候,这就会成为你一生一直的匮乏。你或许就一直在感情里遭殃:要不到,换伴侣;接着要,还要不到。就这样在绝望中无限循环。

除非你愿意修通自己当年的未被满足的需要,想办法填补那个让你感觉到受伤的无底洞,你才可能在关系里获得幸福,得到新生。而疗愈的答案,并不在伴侣那里,也不在父母那里,那个洞在你心里,只能你自己来修通。


自我修通的起点是懂自己

自我修通的第一步就是:向内看。

你会在关系中痛苦,会歇斯底里,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方做错了,让你非常委屈。更深层次的是你要看见,那是你有些需要没有被满足。识别这些需要,就是处理需要的开始。

每次你的受伤,都是一次机会。每次你歇斯底里,都是一次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你可以去向内看看,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想要什么?你有哪些未被满足的渴望?你想在伴侣关系中获得什么?你可以去看看,是关注、重视、尊重、接纳?还是别的什么?

你在用什么方式要?这些方式是不是有用?指责吵架或讨好装可怜,逃避冷战或讲些“爱不就是应该……”的道理来说服?你在怎样跟自己玩这些“索要”的游戏?

这种缺失和方式是从哪学会的,你小时候怎么缺失的,又是怎么学会用这种方式要的?你父母是怎么没有给到你的,你是怎么没有要到的?

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向伴侣要,把你的伤口扒给他看,让他来满足你早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只不过,你可以换一种真诚沟通的方式,帮助他了解你为什么有这个需求,而不是用“你应该”的方式。

最后就是自爱。你有没有肯定自己、认可自己?你有没有遗弃自己?你有没有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这些你都没有对自己做,那么别人对你做再多都是无效的。

几年前,有篇网红文说,“你若懂我,该有多好”。但其实,“有个人能懂我”,只是个美好的泡沬。别人真的难以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去琢磨你内心的小九九。若你想让别人懂你,最佳途径是你要学会帮别人节约懂你的成本,包括让别人知道:你怎么想的?你的困难有哪些?你需要什么?你为什么需要这个……

你会发现,当你把自己弄懂了以后,其实别人懂不懂你已经不重要了。比起别人是否懂你,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懂自己。你才是最可能懂自己的人,才是那个“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人,才最了解自己心底的想法,而和自己的交流是最美妙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渴望有人懂我,那是因为不懂自己。

更进一步地,你会尝试“我若懂你,该有多好”。当对方那颗被你懂得的心慢慢被修复、敞开,像一只被放到安全环境里的小乌龟一样,慢慢探出了头,望望这个世界。他也被填满的时候,就会反过来走向你、懂你,于是你会被填得更满。

这才是真正的爱:杯满自溢。然后对方也会被填满,反哺于你。

没有人能一直懂你,但通过表达,你可以让别人片刻懂你。通过走出来,你可以去看到别人,通过向内看,你可以懂自己。人世间的美好,无非就是三重“懂得”:被别人懂;懂自己;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