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燕:让“诗和远方”流入无声世界

巾帼风采 2024-09-28 08:57:30

以诗词为桥梁,陈燕把失聪的孩子带出阴霾,用诗的语言和意境让学生感受“诗与远方”,收获知识,也收获自信。

陈燕:江苏南京市聋人学校语文特教老师,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优秀选手”

相较“老师”这个身份,陈燕与学生更像朋友:学生写了万字小说,她说“我要当你的忠实读者”;学生学有所成,她说“优秀无处躲藏”;学生跟家长赌气后主动认错,她说“你长大了,懂事了”……她的话总是那么温暖,她自己也经常被学生温暖。一次,陈燕正在办公室备课,门外忽然闪出一个女孩,手捧鲜花,笑意盈盈。她愣了3秒,随即便和女孩拥抱在一起:“徐梦涵,怎么是你?”徐梦涵是她的学生,2019年考入天津理工大学。作为优秀毕业生,她被请回母校做招生宣讲,调皮的学生想给老师一个惊喜,就来了个“突然袭击”。

用温柔融“冰”

陈燕对徐梦涵最初的印象是:一个内向的女孩,从不跟老师和同学打招呼,上课永远不抬头,整个人像裹在“冰壳”里……陈燕担心,本来就听不见,再不抬头看黑板,还能学到什么呢?课后她找徐梦涵“聊天”:“今天的课你听懂了吗?不懂也没关系,老师可以帮你补课……”一次又一次,老师的温柔终于融化了“冰壳”,师生开始有了交流。

原来小姑娘3岁时因车祸失聪,父母不想让她被看作“异类”,便送她到普通学校读书。有次在上体育课时,她因听不到老师的口令做错了动作,但老师并不知道她是听障生,就以为她故意捣乱,罚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做……那成了小姑娘的校园梦魇。陈燕心疼这个受伤的孩子,希望她走出阴霾,找回快乐和阳光。

看似沉默的徐梦涵其实很内秀,喜欢用文字袒露心声。陈燕就鼓励她写日记,用文字记录生活。写日记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也可以通过批改日记,与学生建立一种联系。从日记中陈燕看出,徐梦涵性情雅致,人很文艺,就让她担任班里的文艺委员,还请舞蹈老师教她跳舞。有了上台演出的机会,又有老师的关注,徐梦涵自信起来,日记也越写越好。为促进写作,陈燕给她买了很多书,书里夹有漂亮的便笺,她会用便笺和老师讨论书中某个词的意思,甚至用便笺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小心思”。当时正在热映一部电影,叫《你好,之华》,徐梦涵悄悄邀请老师,“周末可以一起去看电影吗”?

师生成了朋友,这份友谊更是徐梦涵坚持阅读和写作的力量。2018年,徐梦涵参加江苏省普通高中作文大赛获二等奖,她的参赛作文题目为《骑行者》:“每每踏上前方的路,总有一盏灯为你照亮前行……”徐梦涵也成了第一位在普通高中作文大赛中获奖的听障生。

变诗境为情境

201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的陈燕如愿步入特教行业,但“走上了讲台,却走不进学生心里”。虽说入职前有过手语的岗前培训,但那点“词汇量”远远不够,实际运用中又困难重重——原来手语和口语一样,也有“方言”差异,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手语手势不尽相同。比如,北京手语用“是”表示“事情”;武汉手语则用“情”表示“事情”;而上海手语又用不停堆砌的材料表示……沟通不畅,陈燕只能靠写——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把要讲的内容都写在黑板上,再用手语辅助讲解。但这种“填鸭式”输出学生不喜欢,师生成了面对面的“陌生人”。陈燕深知“亲其师而信其道”,想让学生接纳你传递的知识,须先让学生亲近你、信任你。
学生从小在特教学校生活,远离家人,大多比较内向、敏感,比一般孩子更渴望亲情,更渴望得到鼓励、安慰和理解。如何走近这样的他们?陈燕想到了古诗词。古诗词极具美感,又富深情,是连结师生情感的最好桥梁。但学生入学前大多在本地特教学校读书,用的是自编教材,对古诗词知之甚少,跟他们讲诗词,陈燕一时“无从‘说’起”,感觉也“无人‘听’懂”。
彷徨之际,陈燕想到了苏轼。苏轼屡遭挫折,却始终乐观豁达,“我之境地堪与苏轼相论否”?这么一想,“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她反复琢磨,终于摸到了一些门道。比如“白日依山尽”,先用手语的手势比划出“山”和“日”,再让“日”向“山”缓缓靠近,学生一下就懂了。还有“风正一帆悬”,将两只手掌放在一起,一横一竖,横为船、竖为帆,学生也懂了。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琵琶行》中的诗句,形容琵琶的声音像珍珠一样落在玉盘上。但声音对听障生而言是天然“盲区”,无论怎么演绎,学生都“听”得一脸茫然。于是,陈燕请来学校的音乐老师,穿上汉服,抱起琵琶,现场为学生演奏——变诗境为情境。学生盯着老师忽而快、忽而慢的指法,明白了什么叫“轻拢慢捻抹复挑”,通过观察指尖动作来感受音乐节奏,进而体验情感变化,完成对诗句的理解。

陈燕通过诗词让失聪的孩子获得特别的生命体验

用诗词点亮人生

就这样,陈燕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世界。学生们都爱看《中国诗词大会》,也想当一回选手,学校就邀请江苏电视台《我爱古诗词》栏目组进校园,举办了一场校园版“诗词大会”。陈燕担任主持人,选手分成两队,互相打擂,虽是一场无声赛事,但同学们玩得很开心。赛后有学生建议:“老师,我们觉得您可以参加真正的诗词大会!”陈燕当下允诺:“好,如果我可以,你们一定也可以!”

说到做到!陈燕开始紧锣密鼓地备战,凭借扎实的古诗词功底,一路过关斩将,成为2021年《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百人团选手。当时有道题目是用诗词元素为湖笔取名,想到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陈燕迅速给出答案:听雨。面对镜头,她谈起了自己的学生:“人生无处不风雨,人生无处不修行,就像我的学生,虽然身处无声的世界,却无惧人生风雨,坚信诗和远方……”

看到老师真的登上了央视,学生们学诗词的劲头更大了,课间都玩起了“飞花令”。2022年,陈燕重返《中国诗词大会》——这次她要带学生圆梦。学生王逸玘曾在校园诗词大会上表现抢眼,如今在央视登台亮相,她用铿锵有力的手语和不甚清晰的口语朗诵李白的《将进酒》,那种自信、坚定和不屈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事后导演告诉陈燕:诵读6分钟,一镜到底,后台监视器里,大家都在流泪……

诗词是有力量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是独步操场时的淡淡愁绪;“起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对家人的深切思念……看到学生用诗词表达情感,能自然地与人相处,且不再纠结自己的听障问题,不再自卑,陈燕心里“又酸又暖”。她告诉记者:“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韵,诗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月光。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因诗看到了生命的奇迹,走进了生活更广阔的领域。诗词是我的专业、我的爱好,也是我的人生底色,我愿把这些传递给我的学生们,和他们一起获得全新的生命体验与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陈燕看来,用手语解读中华经典古诗词,不仅能汲取知识,更能彰显文化自信,无论“仰天大笑出门去”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对生命的激励,陈燕经常告诉学生:“不要‘手心向上’,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变‘需要’为‘被需要’。”

不知不觉间,陈燕已陪孩子们走过了11个年头,蓦然回首,她发现孩子们是如此懂事、可爱,“他们用自己的进步给了我莫大安慰,让我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踏实、坚定。未来我们会继续并肩前行,共同用诗词点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