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新了!博物馆里览千年望未来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策划执行/杨华 邵玮 陈昊晴.图片提供/河南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
健康生活 2021-05-27 14:58:47

image.png

image.png

探秘紫禁城,从推开故宫博物院的大门开始


高新科技“活”文物.百年故宫谱新篇


推荐人/魏心颖


image.png

故宫是凝固的历史,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image.png

“网红”文物金瓯永固杯背后的故事引人入胜


故宫博物院留给我的印象仅仅是一座远近驰名的古建筑。走马观花般掠过三大殿、乾清宫、坤宁宫,在御花园赏赏花,感叹一下皇家的气派,便匆匆结束了这段“到此一游”的旅程。直到2016年,无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座城才在我的眼中“活”了起来。


青铜器、钟表、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这些“老物件儿”在镜头下,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在一位位匠心独运的“文物医生”运用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将珍稀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上下五千年”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被观众看得见、听得懂、讲得来、记得住的“活”历史。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故宫博物院的探寻之旅。与“网红”文物金瓯永固杯的邂逅让我记忆犹新,当我在2019年“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第一次看见它时,历史与现实的通道仿佛悄然间打开,在屏幕上播放过无数次的故事像走马灯一样在我脑海中闪现。那一刻,我无比感谢这些文创节目,它们的讲述让文物的温度不再冰冷。


如果说紫禁城是古老的,那么故宫博物院则是新颖的。近年来,故宫文创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俨然成为了新兴产业甚至是潮流。而故宫还在不断吸纳新技术:用高科技辅助修文物,建立数字博物馆,用VR给予观众触手可及的体验,用直播带领观众在闭馆期间云游故宫,如此种种赋予了600岁紫禁城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2019年,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故宫“太和论坛”的筹办工作,走进了《上新了·故宫》中出现过的令人向往的未开放区域,重重宫阙在我面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带一点好奇、一点兴奋、一点紧张,我与故宫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今再次走进故宫,我们的所视所感可以不再局限于参观中轴线上巍峨的建筑与欣赏殿内精美的陈设。除了去午门、神武门、东西六宫逛展拍花外,也可以跟随纪录片和节目找寻隐藏在角落里的惊喜。走累了来一支神兽样态的雪糕,玩累了到端门上用VR体验一把坐龙椅批奏折的爽快。


近年来故宫人的努力让故宫博物院越发年轻化,向观众全方位展示了她的风采与魅力,真正让这座城焕发新彩,让文物“活”了起来,故宫博物院百去不厌。


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中原之气”


推荐人/文静


image.png

河南博物院以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自然演绎成了“金字塔”造型


image.png

“春秋莲鹤方壶”曾被郭沫若称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郑州高铁站一路向北,途经人民公园,毗邻河南农大,向右抬眼望去便能看到河南博物院了。从2015年7月开始,河南博物院主馆就开始了漫长的“装修”过程,去年国庆前才官宣主馆全面开放。距离上次入院已时隔六年。植树节刚刚过去,院内路两旁的银杏才见抽芽,金灿灿的阳光温柔地倾泻下来,注进形似古埃及金字塔形主体展馆塔尖,使单调而平静的博物院瞬间熠熠生辉,更显宏伟、神秘,让人想一探究竟的迫切感纷至沓来。


不过,河南博物院的主馆造型并不是参考古埃及金字塔,而是以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便自然演绎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


博物院的建筑冠部呈方斗状,恰似仰斗以承“甘露”,下接覆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心设计了一个透明圆洞。主体建筑更是蕴涵了中国古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概念,也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冠部四周分别镶嵌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造的需要加上白色乳钉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斗的反照;主体斜面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及顶部直垂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建筑造型奇特,气势宏伟,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 


被历史学家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的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这造就了河南博物院也是全国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馆内的文化氛围和精品文物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主展馆一、二、三层共有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围绕各个历史时期中原都城文化以及都城中的人文生活进行解读。


中国最古老的陶鼎——乳钉纹红陶鼎,武则天的武.金简,“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四神云气图……置身浩瀚的藏品中,不禁使我眼花缭乱,赞叹连连。在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的七音律的鹤翅骨笛前,我驻足良久。工作人员介绍说,它是在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它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在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能吹奏“天籁之音”。


从七八千年的拙朴器皿到陶望楼等历代陶建筑明器;从瓷器的“鼻祖”原始青瓷到唐宋时期巧夺天工的三彩器;从造型凝重典雅的商代青铜.形尊、兽形觥到栩栩如生的五凤镂空薰炉;从仰韶文化时期的玉器到精美绝伦的金镂玉衣……短暂的时间里,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已悠悠跨越。 


image.png


看累了,一定要体验一把考古的乐趣,在主馆后的文物库房旁边买上一件“失传的宝物”的文创考古盲盒,用配套的“洛阳铲”和小刷子在土块里挖掘,最终会凿出一件“宝物”。我足足花了20多分钟,凿出了一件铜铸小鼎,过程十分满足。


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河南博物院已经成为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展现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异同,展开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的对话。


云游碑林叙书画,碑刻林中话先哲


推荐人/慕空诺


image.png

碑亭内的《石台孝经》被称为碑林“迎客第一碑”


image.png

碑亭前悬挂的牌匾上的“碑林”二字出自林则徐


去年年初,西安碑林博物馆因疫情闭馆,讲解员白雪松在网上开起了直播,在碑林博物馆直播间带大家云游碑林。网友们被白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感染,博物馆的拓片、字帖等文创产品销量大增,一场直播点赞数高达500多万次。


前有网红讲解带货碑林,后有“十二时辰长安秀”直播活动开启,作家马伯庸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夜游于此。而我有幸,跟着两位老师一起,来了一场碑林博物馆奇妙夜的云游之旅,听着他们的讲解,比自己线下游览还要妙趣横生。


image.png

每年央视春晚辞旧迎新的倒计时钟声在景云钟敲响


我们率先参观的就是景云钟。每年《央视春晚》辞旧迎新的倒计时钟声就是在这里敲响。这从唐朝穿过历史而来的灵透钟声,已然伴随了我们一年又一年。


在深夜壮起胆看过李小孩石棺后,来到了存放着大名鼎鼎的《昭陵六骏》的展室。这组浮雕石刻出自著名的唐代工艺大师阎立本、阎立德兄弟。真迹的几“匹”,一眼望去,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骏马健硕的肌肉、矫健的身姿已然勾勒于石上,活灵活现、神采飞扬;而对比看去,复制品的飒露紫和拳毛则显得多了几分膘少了几分悍。


image.png

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


云游到正殿,看到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牌匾上“碑林”二字出自林则徐。碑亭内陈列着西安碑林最大、最宏伟、形制最特殊的《石台孝经》,屹立于碑林的中轴线上,930年来没有移动过,被称为碑林里“迎客第一碑”。不同于一般的游览路线从中轴线开始,进门看到碑亭。跟着马伯庸和于赓哲两位讲解员的全新路线一路走,在各个展室中穿行,看刻著着儒家十三经的《开成石经》,初唐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的代表作《皇甫诞碑》,被称为学习颜体楷书最好范本的《多宝塔感应碑》和《颜氏家庙碑》,还有令人惊叹其技艺宋至清代的线刻画《唐太极宫残图》《太华山全图》等……别有一番意趣,听他们对着一座座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石碑侃侃而谈,那些历史轶事、碑文详解,实在比自己线下游览还过瘾。静谧的深夜让人能更静下心来欣赏这些碑刻,恍惚间仿若穿越。


作为已数次游览碑林博物馆的人,又燃起了再去一次的冲动,带着新的理解和感悟、想着他们提到过的那些历史趣事,和这些石碑“贴”得更近。这座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已经启动,给这些密密陈列的碑刻更大的“呼吸”空间,待到竣工,我定要和它们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