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愿与智慧产康
2024年5月,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实施3周年。3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依然呈下降趋势。加强产后康复管理,提升孕产期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失为缓解育龄妇女生育焦虑的务实之举。
生育率连降,产科转型升级“向后看”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365体育足彩,: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实施3年来,我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未能得到根本扭转。自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连续七年下降。2023年,我国人口已连续两年负增长且减量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不及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的一半。目前,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列倒数第二。
生育率下降造成的社会影响正在扩散,首当其冲的就是步入下行通道的产科。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妇产(科)医院数量从2019年的809家下降至2021年的793家,减少了16家;全国妇产(科)医院病床使用率也从2019年的52.24%下降至2021年的44.08%。另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全国至少有11家医院暂停或者取消分娩服务,其中也有直接关停产科的。
2024年2月,知名妇产科专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段涛曾发出“救救产科”的呼吁,引发不少产科医生的共鸣。2024年3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365体育足彩,: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强调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从六个方面对加强助产服务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要求,人口30万以上的县(市、区)原则上至少有2家公立医疗机构能够开展助产服务;人口30万以下的县(市、区)原则上至少有1家;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区要保障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助产服务能力。
一批产科纷纷“向后看”,将产后康复、心理护理等纳入服务内容。2024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产科家庭化产房正式启用。家庭化产房集待产、生产、产后康复功能于一体,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致力于为产妇提供全程、专业、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促进自然分娩、无痛分娩,加速产后康复,增进夫妻及亲子感情。
齐鲁医院妇产科学科带头人孔北华教授表示,“家庭化产房以孕产妇为中心,提供舒适医疗、人性化医疗及心理护理,体现先进产科服务模式,为产科发展提供新方向。”
据记者观察,一些区级妇幼保健院面临的压力更大,即使未到关停的地步,也正经历着产科病床不断缩减的“阵痛”,并谋求转型,比如在病房内设立月子照护中心,开展产后康复服务等。
高端私立妇儿医疗机构也受到影响。2020年,以妇产儿专科起家的美中宜和,产科占比已从早期的80%下降至40%。2023年4月,美中宜和宣布已完成了由妇儿专科医疗向综合医疗平台的转型,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胡澜博士公开称,目前产科收入占到整体收入的1/3左右,未来产科的“量”还会减少,但产科要投入的医疗资源并不会少。
产后康复是新生代妈妈刚需
产后康复是女性“第二次生命”的观点已渐成行业和学界共识,并被新生代妈妈们认可。
2021年,“宝宝树”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家庭孕育方式白皮书》显示,当前生育主力军以85后、90后女性为主,她们的总体占比达到70.8%。其中,95后妈妈约以4%的比例逐年增长,已接近20%。新生代妈妈受教育程度较高,自我保健意识强烈,更加追求科学、系统的产后康复服务。
202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产后康复管理服务数据研究报告》显示,84.4%的被调查女性购买过产后康复服务项目,高龄、高学历和白领女性更注重产后康复服务。从生育年龄看,36岁及以上的被调查女性消费1万元以上的比例最高,为39%;从受教育程度看,学历越高的被调查女性产后康复服务消费越高;从被调查女性职业看,消费1万元以上的,体制内工作人员比例最高,为38.9%,其次是企业、公司员工,为38.2%。
报告还显示,被调查女性的产后康复指导需求存在较大差异。26~30岁的被调查女性“产后护理指导”的需求比例最高,为46.2%;31~35岁的被调查女性“饮食营养搭配指导”和“产后康复运动指导”需求比例最高,分别为49.6%和70.6%;36岁及以上的被调查女性,需要“心理保健指导”、“母乳喂养指导”和“计划生育指导”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9.2%、33.6%和10.5%。同时,经历生育二孩及剖宫产的女性对于产后康复管理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
由于孕育、生产带来的生理、心理变化,近年来,产后抑郁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产后抑郁症的平均患病率已达14.7%。而产后不适是导致女性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产后康复管理服务数据研究报告》显示,产后一年内,女性抑郁发生率最高;计划怀孕的产后抑郁发生率低于非计划怀孕的;顺产的产后抑郁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的。业内专家认为,降低产后抑郁风险应从产前开始,防止产前抑郁是更关键的一步。
与此同时,形体健康已成为产后康复的关注焦点。数据显示,47.4%的被调查女性将“难以恢复怀孕前身材”列为产后感觉身体不适症状,超五成的被调查女性认为,生育是造成形体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产后康复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潜力来看,我国产后康复行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几乎没有统一的行业建设标准,也缺乏整体性、规范化、系统性管理,虽然不少美容院等都开设了产后康复项目,但真正专业的产后康复服务机构却供给不足。
智慧产康引领行业新风向
2024年3月26日,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中国妇女杂志社、北京兰超形体健康管理科技研究院共同发起的“生育友好 智慧产康暨孕产1000天关爱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旨在发挥各方整合资源优势,基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孕产1000天整体康复管理》项目研究成果,利用先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女性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同时更便捷、更高效的生育健康管理和康复服务,把技术的红利转变为赋能女性生育健康的创新探索,通过为孕产期妇女开展智能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估,推送科普知识和健康咨询,从而帮助女性更加从容应对孕产期身体和心理变化,有效缓解生育焦虑。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宋世琴称,母亲健康、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月子中心和产后母婴康复机构是孕产保健全程后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产妇休养的地方,也是培养合格父母的摇篮,是年轻父母人生转型、获取健康知识的大学校。
她认为,要提升二孩三孩出生比例,第一胎产后恢复是关键。同时,近几年,新生代家庭呈现出从单一的母婴护理日常需求,逐渐拓宽到安全、舒适、个性化,兼具学习赋能的母婴护理和产后康复服务需求的趋势。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研究部部长、研究员王晖在启动会上作了《加强生育科普工作 构建生育友好社会》主题分享,全面介绍了国家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包括时间支持、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文化支持。“服务支持包括加强生育服务支持,完善养育服务支持,提升教育服务支持,构建友好环境支持,创新完善服务管理。其中,北京、广西、内蒙古、甘肃四省份已通过完善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立项,把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孕产整体健康管理”项目专家组组长、教授周志春就《孕产1000天整体康复管理》课题做了详细解析。她指出,孕产1000天包括孕期、产褥期及产后42天至产后2年的整体康复管理。
对于为何如此强调康复管理要持续至产后2年,她介绍说,这是生育多个子女较优的间隔时间,做好孕产1000天整体康复管理,也是更好保护女性生育力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产后保健服务指南(2021年)》,孕产后康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产后重点保健内容包括:产褥期卫生指导与保健、产后营养与体重管理、产后运动与骨健康、产后心理保健、母乳喂养、产后避孕、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孕期合并症并发症、慢病管理等多方面。
北京兰超形体健康管理科技研究院创始院长肖炜介绍了该院创新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产康服务系统:智慧产康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科技,对孕产1000天的形体健康状况进行精准、全面评估,通过形体健康报告中的可视化数据与模型,结合专业的医疗知识与服务,与AI智能互动,从营养、运动、理疗、心理、形体健康等多维度为孕产期女性提供一个全方位、全周期、交互式的整体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同时,孕产期女性可以在移动端实时关注自己的康复数据与康复效果,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缓解焦虑和压力。
可以说,智慧产康将实现孕产健康管理“检测数字化、方案智能化、过程可视化、效果可衡量”的智慧化升级,真正帮助孕产期妈妈更科学、更高效地解决孕产1000天整体健康管理问题。
更科学、更智能、更系统的产后康复,是新质生产力在产康领域的实践探索,更是新生代妈妈这波生育中坚力量的现实需求,必将引领智能时代孕产领域发展方向,成为新生代育龄女性想生、敢生、能生的科技支撑。
中国妇女
全国妇联机关刊
《中国妇女》微信号
zgfn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