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革命先烈的告慰信】烈火中永生,跨越时空的怀念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文/本刊记者 王婕 杨华
聚焦 2021-02-21 15:01:34

江竹筠烈士为革命捐躯,倒在了黎明前最深重的黑暗里。革命的火种赓续传承,今天,她的孙子彭壮壮带着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写下了一封“跨越时空的家书”。


听到我们在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以革命烈士之后写“告慰信”的方式致敬革命先烈的想法,江竹筠烈士的孙子彭壮壮,觉得是很好的创意,无论对于他个人还是整个家族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岁末年初,彭壮壮虽然工作繁忙,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采访时间被迫一改再改,但他还是应本刊之邀,带着无比崇敬和怀念的心情,写下了这封“跨越时空的家书”,以此告慰牺牲72年的奶奶。


彭壮壮祭奠奶奶江姐,矢志传承红色家风 拷贝.jpg

江竹筠的孙子彭壮壮祭奠奶奶,矢志传承红色家风


写给江姐的告慰信


亲爱的奶奶:


今年是2021年,距您离开已过去了72年。今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如今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我想对您说,您的理想已变为现实,您和爷爷,以及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盛世就是对你们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奶奶,虽然我没有见过您,可您一直在我的生命里。我的脸上带着您的样子,我继承了您的下巴和颧骨,继承了爷爷的眉毛和身材。您虽然不能看着我一点点长大,却一直在我的成长中给我力量和信念。


我十六岁出国留学,十八岁考入哈佛大学学习数学。人在异乡,既要专注于学业的挑战,又必须面对文化的冲突,在我需要方向和指引时,您总会出现在我心里。我想您若知道我学业有成,也一定会为我高兴的。


2000年的夏天,在出国十年后,我回到重庆探亲,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回国,还为我带来了一段意想不到的缘分。我去看望了您最好的朋友和战友何理立奶奶,在她家遇到了她的孙女仲琦。我们相识,相爱,成家,现在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你们将近一个世纪的缘分,跨越四代人,化作了两个孩子身上共同的血脉。


奶奶,两个孩子依然继承了您的面容。老大彭然是哥哥,今年11岁,妹妹彭亦8岁了。随着孩子们渐渐懂事,我们会带他们回到故乡,也会给他们讲您和爷爷的故事。我还记得然然上二年级时,学校留了演讲的作业,他有些犹豫地问我,能讲太奶奶吗?我说当然能!


那个晚上,我用最简单的语言给他讲述几十年前的世界。他非常认真地画了一张海报,上面用五彩笔工工整整地写了6个大字——改变世界的人。海报中有您的画像,他还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一百年前的世界是不公平的,有疾病、有战争、有贫穷。我的太奶奶想改变这一切,她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孩子的思想虽还不能理解历史的大义,但他已渐渐明白:是您和所有如您一样为理想献身的人,改变了这个世界。


奶奶,我们即将迎来建党百年,您在黎明前最深重的黑暗里远去,却用坚定的信仰和理想之光照亮了一代代人,也为我们留下了四代人薪火相传的珍贵“传家宝”。今日之盛世,终如您所愿!我们深深地怀念您!爱您!


您的孙儿: 壮壮


江竹筠 拷贝.jpg

革命烈士江竹筠: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新华社资料照片)


江竹筠一家 拷贝.jpg

彭咏梧、江竹筠与儿子彭云合影( 新华社资料照片)


江竹筠和何理立.jpg

少女时代的江竹筠(右)与何理立,两人是挚友也是革命战友


告慰信背后的故事


重走革命路,坚定报国志


1974年出生的彭壮壮很优秀,履历傲人。曾在跨国公司担任高管,目前在国内的领军教育企业负责战略前沿的研究。


自幼在北京长大,他从小成绩优异,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高一时赴美国读书,曾获被誉为少年诺贝尔奖的科学竞赛“西屋奖”,18岁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数学系,后又攻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彭壮壮的好学基因,可以从奶奶身上找到源头。江竹筠小学时成绩稳居全年级第一,中学期间每学期都能拿到奖学金,更令人吃惊的是,她在特务林立、人身安全受威胁的环境中备考,居然在离校三年、未完成全部高中课程的情况下,通过两个月复习一举考入四川大学,逐渐成长为一名信仰坚定、文化水平颇高的女共产党员。


2000年,彭壮壮即将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面临职业方向的抉择。到底是留在国外发展还是回国重新起步?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有些迷茫。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奶奶。


身为革命烈士后代,彭壮壮在成长中,对于奶奶的革命故事有着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奶奶的革命精神也一直是他的人生引领。记得上幼儿园时,有一次集体组织看电影《烈火中永生》。老师对大家说:“你们知道吗?电影里江姐的孙子就是咱们班的彭壮壮。”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他,这一幕定格在了彭壮壮的记忆深处。但对于年幼的他来说,奶奶就是电影里的英雄人物,尽管内心充满了敬佩和自豪,却显得遥远而陌生,他有时也会羡慕其他小朋友,能有爷爷奶奶近在咫尺的关爱。


年龄渐长,彭壮壮开始有意识地查阅资料档案和传记等,通过各种形式走近与奶奶相关的那段红色历史。奶奶战斗、革命的细节一点点被“还原”,仿佛历历在目,每次重温都令他深受触动、潸然泪下。从父亲彭云那里得到的歌剧《江姐》录音带,陪伴了彭壮壮多年的留学时光,经常拿出来听一听。彭壮壮觉得,身处异国他乡,面对各种文化交融冲突,红色家风和奶奶的革命精神一直都给他以思想指引,帮助他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于是,在博士毕业前,他决定重走爷爷奶奶的革命路,为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找到“答案”。他只身飞赴重庆,回到了爷爷奶奶曾经战斗、生活并献出宝贵生命的地方。在歌乐山烈士陵园,看着奶奶曾被关押的渣滓洞牢房和受刑的刑具,以及在狱中亲笔写下的“托孤信”;站在奶奶的牺牲地歌乐山电台岚垭旧址,和爷爷彭咏梧烈士牺牲地奉节县的街头……看着家乡的巨变,人们的幸福生活,彭壮壮百感交集,心绪久久难平。


爷爷奶奶和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才换来和平年代和美好生活。身为革命后代,他更应继承爷爷奶奶的遗志,用知识报效祖国。那一次重走革命路,让彭壮壮下定了决心:回国!


彭壮壮一家人 拷贝.jpg

彭云、彭壮壮、彭然祖孙三人在江竹筠烈士照片前留影,四代人隔空“同框”


热血赴战场,生命献给党


回国后,彭壮壮努力工作,为国家发展献力。人生路上,爷爷奶奶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奶奶江竹筠只有19岁。介绍人问她:入党后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也可能会牺牲。你是否再三考虑过这些问题?江竹筠很坚决:要革命还怕什么,革命本身就不是什么安乐与享受,我决定入党,就是决定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甚至宝贵的生命!


后来,江竹筠接到了党组织交给她的一项特殊任务——与时任重庆市委委员的彭咏梧假扮夫妻,掩护其开展地下工作。因隐蔽性需要,彭咏梧与家乡亲人一度失去联系,有传闻他的原配妻子谭正伦可能已于战乱中过世。而江竹筠与彭咏梧在两年多同吃、同工作、隔帘而居的相处中,因共同的信仰和志向而互生情愫。1945年,经组织批准,他们结为真正的革命伴侣。一年后,生下了儿子彭云。


可短暂的天伦之乐很快被战乱阴霾打破,更为严峻的考验已然来临。由于新华日报社被迫撤走,中共重庆市委决定创办机关报——《挺进报》来传递党中央的声音,由彭咏梧直接领导。江竹筠把最危险的取送稿件和发行工作承担起来。稿件取来后,她亲自校对、整理、抄写,再交给联络员。凭借长期地下工作的丰富经验和谨慎细致的工作作风,江竹筠稳当周密地安排发行工作,短短数月内发行量激增,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7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江竹筠和彭咏梧要离开重庆到下川东组织武装起义,尽管万般不舍年幼的儿子,但他们无法带着一岁多的孩子开展革命工作。临行前,江竹筠用一条毛毯给彭云做了一件大衣和一顶帽子,一家三口走进照相馆,留下了唯一一张珍贵合影。


没过多久,彭咏梧就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残暴的敌人还将他的头颅砍下示众。


1948年过年期间,江竹筠回重庆见到了数月未见的儿子,那天她把彭云紧紧搂在怀里痛哭不止。还没来由地问她的挚友何理立:你说,一两岁的孩子他能记得父母的模样吗?


擦干眼泪后,江竹筠做了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决定:重返下川东,到老彭牺牲的地方继续战斗。1948年,《挺进报》被敌特侦破,原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相继叛变,感觉到风声日紧的江竹筠紧急布置战友转移。6月14日,江竹筠工作途中突然遭遇叛徒冉益智,随即被一拥而上的国民党特务抓进了歌乐山渣滓洞军统监狱。


特务用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轮番折磨江竹筠,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和死亡威胁,江竹筠毫不畏惧、坚贞不屈,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江竹筠的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让狱友们肃然起敬,无论年纪如何,大家都尊敬地称她一声“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年仅29岁的江竹筠被秘密杀害于歌乐山下的电台岚垭刑场。牺牲前,她换上被捕时穿的蓝色旗袍,并把儿子的照片贴在温暖的胸口……16天后,重庆解放,江竹筠倒在了黎明前最深重的黑暗中,最终没能等来胜利的消息。


彭壮壮为奶奶江姐扫墓,内心永存跨越时空的怀念 拷贝.jpg

彭壮壮为奶奶江竹筠扫墓,内心永存跨越时空的怀念


临终托孤,大爱超越血缘


“竹安弟:……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么(幺)姐(谭正伦)是否仍在重庆?若在,云儿可以不必送托儿所,可节省一笔费用。握别,愿你们都健康。”


1949年8月,身在炼狱中的江竹筠用筷子磨成竹签作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了这封遗书,字里行间满载着对儿子浓浓的不舍与惦念。她把儿子托孤给了从未谋面却十分信任的人——谭竹安的亲姐姐、彭咏梧的原配谭正伦。


在此半年前,深明大义的幺姐就曾冒着白色恐怖来到重庆,从江竹筠的战友手中接过一岁零十个月的彭云。此后,她带着彭云躲过一次次劫难,使敌人抓捕彭云、威迫江姐就范的阴谋没能得逞。


重庆解放时,彭云只有三岁,当时幺姐还不知道江竹筠和彭咏梧都已牺牲,抱着一线希望带着小彭云四处寻找他们的下落。此后的日子里,幺姐没有辜负江竹筠的信任,尽心尽力把彭云抚养长大。彭云后以优异成绩一举考取了四川高考理科状元,并成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在美国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一步步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在彭云眼里,他与谭妈妈的感情早已超越血缘,胜似亲生。1973年彭云在北京结婚,婚后第一件事就是带妻子回四川看望妈妈。那天,幺姐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坚持为新人在老家补办婚礼,还拉着彭云的手不停地流泪:云儿,你爸爸妈妈要是还活着,看到你们这模样该多好啊!江妈妈的嘱托我算是完成了,妈妈我就是现在死了,也放心了……


1976年,彭云夫妇希望接谭妈妈来北京生活,让她安享晚年。但天不遂人愿,临行前一天,幺姐兴奋地睡不着觉,深夜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后不幸离世。还没来得及见到孙子彭壮壮的幺姐,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尽管是没有太多文化的农村妇女,但幺姐却深明大义、胸怀大爱,不负江竹筠托孤信任,为革命烈士家庭延续了血脉,也让红色革命精神在这个家族中不断传承。


彭然精心制作海报,致敬太奶奶江竹筠 拷贝.jpg

彭然精心制作海报,致敬太奶奶江竹筠


彭壮壮一家人2 拷贝.jpg

彭壮壮带妻子、儿女赴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烈士公墓祭拜奶奶


红色血脉赓续,四代不解情缘


江竹筠8岁那年跟随母亲逃荒到重庆,当了几年童工后,在教会办的孤儿院中结识了何理立,两人成了闺密挚友。1939年,二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一起从中华职校毕业被安排到不同单位,虽然表面从事会计工作,但实际都是党组织的地下联络员。如今在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内,还保存着她们二人的一张珍贵合影,两位花样年华的少女,着民国风裙装相依斜坐,微带笑意……


彭壮壮童年时代最珍贵的记忆,就是听何理立奶奶讲她和奶奶年轻时的故事,在何奶奶的讲述中,奶奶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没想到,缘分就是这么奇妙。2000年,彭壮壮回国,两个革命之家的第三代互生情愫,相知相爱,走在了一起。如今,他们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两家人的红色情缘跨越了四代人。


江竹筠烈士的革命故事被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她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在烈火中永生,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也成为她留给家族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站在即将迎来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彭壮壮希望用这封跨越时空的家书告慰奶奶,他也将会与家人一起,继续矢志传承红色家风,守护好这份独一无二的珍贵“传家宝”。


(特别鸣谢:《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组)


党旗下百年巾帼别样红 写给革命先烈的告慰信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