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革命先烈的告慰信】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
在井冈山小井,一处小山坡上有一块墓碑,镌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的革命生涯从井冈山出发,最后又魂归井冈山,她的故事在这里传颂久远……她的曾孙蔡军应本刊之邀,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时刻,给太奶奶曾志写下了一封深情的“告慰信”。
曾志的曾孙蔡军说,传承红色传统是后辈的责任
蔡军是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后勤保障处的一名职工,声音洪亮,干练风行。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的后人,他身上也有着革命的风骨,他曾是驻港部队的一员,退伍后本有机会留在深圳,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了井冈山。因为这里长眠着太奶奶,他始终记得太奶奶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一个革命的幸存者,你们也都是。作为咱们家的孩子,不要贪图享受,更应该懂得回报。”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刊推出“写给革命先烈的告慰信”纪念活动,以“今日之盛世如你所愿”为主题,征集先烈后人在建党百年之际写给先辈的告慰家书 。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家庭的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让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1932年在厦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的曾志
陶铸和曾志
曾志 (1911年4月4日 — 1998年6月21日),今湖南省宜章县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原名曾昭学,1926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改名曾志,原因是:“我就是要为女性争志气!”
告慰信背后的故事
我的太奶奶曾志和贺子珍、伍若兰被称为“井冈山红军三女杰”。太奶奶从井冈山革命时期的红军战士,到中组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教诲和无价的精神财富。
“我的儿子为什么不能当农民?”
我小时候就听大人讲太奶奶和我爷爷石来发母子失散23年,却让儿子终生务农的故事。1928年,17岁的太奶奶和太爷爷蔡协民跟着毛主席上井冈山革命。
1928年11月初,我爷爷出生在井冈山。产后不久,太奶奶就参加建造红军后方医院的劳动,天天上山刮杉树皮、抬木料。那时井冈山物质匮乏,吃不饱饭,还要打仗,条件非常艰苦。产后26天,我太奶奶一咬牙,把爷爷寄养到了红军石礼保家,可不久,石礼保夫妇都牺牲了,石礼保的岳母把我爷爷带大。直到1951年,爷爷才跟太奶奶重逢。当时,太奶奶是广州电力局局长,见到已经成年的儿子,二十多年的牵挂和思念在一刹那迸发,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当时,太奶奶很想爷爷留在身边,可养育爷爷的老人早已双目失明,爷爷惦记着为她养老送终,毅然决定回到井冈山继续当农民。太奶奶很支持:“你做得对,知恩图报,老人家养了你这么多年,我也不能夺人所爱。”
1985年曾志与第一次来北京的儿子和两个孙子在长城合影
而我父亲石金龙直到1985年才第一次见到他的奶奶。那年10月底,爷爷带着他和叔叔到北京看望太奶奶。父亲很是高兴,因为他一直在井冈山垦殖场当赤脚放映员,乡下生活很艰苦,一直盼望着有机会通过在京做大官的奶奶改变命运,实现“穿上皮鞋,不再打赤脚”的梦想。可没想到一迈进太奶奶家,父亲就失望了。太奶奶的家非常简朴,除了书,几乎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父亲在即将离开北京的时候,才壮起胆子向奶奶提出想请她帮助解决商品粮户口。没想到太奶奶一口回绝:“金龙,你看咱们今天吃的饭菜是谁种的,不都是农民种的吗?你又何苦要转商品粮户口呢?”太奶奶跟他讲起自己牺牲的战友,讲起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不会有今天的团聚。她说:“我是一个革命的幸存者,你们也都是。作为咱们家的孩子,不要贪图享受,更应该懂得回报。”
从那以后,我们家几代人都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直到太奶奶去世,我的爷爷仍然是井冈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父亲仍然是井冈山垦殖厂的一名放映员,叔叔石草龙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当了一名保安,而我2001年从部队复员后也回到井冈山,成为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后勤保障处的一名司机。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有一尊太奶奶的铜像,上面有这样一句话:“毛泽东的儿子能去朝鲜打仗,我的儿子为什么不能当农民?”在我太奶奶这一代共产党人心里,组织原则象征着党的生命,高于一切!
太奶奶是廉洁的典范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啥我爷爷和父亲姓石,我却姓蔡?“石”是随爷爷的养父母姓,“蔡”是我们本来的姓。我出生于1974年11月,从读小学起就知道自己有个了不起的太奶奶。1987年,太奶奶上井冈山,我第一次见到她。之后又见过她四五次,每次见面,她都对我嘘寒问暖。1997年我随驻港部队进驻香港,她一直看直播了解动态。太奶奶身在北京却心系在井冈山的亲人,她省吃俭用,经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我们买礼物寄过来。
1987年曾志回井冈山和家人相会
1998年,她老人家临终时,我父亲代表全家人去探望,她用微弱的声音对我父亲说:“金龙,奶奶这一辈子没有给你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你能体谅奶奶吗?”我父亲失声痛哭。
父亲说,太奶奶的一生是廉洁勤俭的一生。他第一次去北京,满以为到了一个大官的家里,一定很豪华,没想到家具简单而陈旧,每顿饭只有四菜一汤。即使来客人,菜量也不增加,为的是全部吃完不剩。有时候遇到不好吃的饭菜,大家都不爱吃,太奶奶会自己把剩菜全部吃掉。她甚至每天买什么菜都仔细记在账本上。连餐巾纸,都一分为二地叠好以便多次利用。
太奶奶家里餐桌上铺的一块塑料桌布曾被传为美谈。那块桌布被砂锅烫坏了,她老人家非但没有把它扔掉,还把中间坏掉的部分剪掉,把边上好的部分缝到中间再凑合着用。“一些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这个补丁桌布都直摇头,说没想到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家里这么简朴。”
曾志的女儿陶斯亮(左三)回来探望当年留在井冈山的哥嫂(右二、右三)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整理太奶奶的遗物时,发现了叠得整整齐齐的八十多个信封,都是工资袋。上面放着一张字条:“这些钱是组织发给我的工资,除去我生活上的花费,其余的全部在这里。请转交给老干局,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告诉组织,这些钱都是干干净净的。”
太奶奶的遗嘱里面起码有十多个“不”字,她说,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在家设灵堂……“把我的遗体先交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无用的火化……我的骨灰一部分埋在八宝山一棵树下当肥料,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还留一点,放在家里的骨灰盒里,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埋下去,静悄悄的,绝不要搞什么仪式,由陶斯亮把骨灰送井冈山,事先不要告诉来发和井冈山的党组织。”
这就是我的太奶奶!虽然她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给了我们值得代代珍惜和传承的特别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志留在井冈山的儿子到小井红军烈士墓凭吊母亲
讲好太奶奶故事是我的使命
从2010年开始,井冈山干部学院开设了一堂课:《与井冈山红军后代面对面》,让我去讲述太奶奶的故事。为了把课讲好,我反复读了太奶奶的回忆录《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又向父亲了解了365体育足彩,太奶奶生活中的细节。
第一次上课,我讲得结结巴巴,但随着了解越多,我讲得也越流利,现在已讲了八百堂课了,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听得聚精会神,大家被太奶奶的事迹感动得流下眼泪,我也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太奶奶,在我们眼里是一位很普通的长辈,然而,她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情怀,她的正直、忠诚、奉献,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如今,太奶奶的崇高精神和人生传奇,已成为我奋斗的内生动力,我也把太奶奶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们听。大女儿现在读高中,我给她取名叫小井。只要有人问起大女儿名字的由来,她都会告诉别人,小井是家里红色长辈长眠的地方,爸爸给我起这个名字是让我不忘本。10岁的小女儿在井冈山实验小学读书,学校有个红色长廊,她经常给外地来学校学习的师生讲曾志的故事。现在我和父母、妻女一家五口居住在井冈山,守着家乡我们感到很知足很幸福。
曾志的后代们健康成长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我愈发感到传承红色基因,是革命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讲好革命先辈的故事,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我给太奶奶写这封告慰信,“是想告诉她,盛世如您所愿!而我也如您所要求的那样,一直在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