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兴粮正当时, 田野绽放她力量
选种育苗抢农时,繁忙有序的春耕图景正从南到北徐徐展开。最是一年春好处,广阔天地好作为,广大妇女投身春耕不负春光,发挥“半边天”的作用,绘就热气腾腾春耕图。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的巾帼志愿者们参与助农插秧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4月10日,365体育足彩,:总书记在海南考察调研时,又一次强调指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总书记的讲话让春耕农忙季节奋战的人们,干劲倍增。
为认真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全国妇联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日前共同开展“巾帼兴粮节粮”活动。
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巾帼科技助农直通车”深入田间地头,女科技特派员、致富女能人、巾帼新农人、巾帼志愿者,带动广大妇女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辛勤耕耘,按下粮食生产“快进键”,一幅幅“人勤春来早”的春播春耕图展现大江南北。
“头雁”先飞,种粮大户春耕忙
一年之际在于春。各地妇联大力扶持“妇字号”基地、巾帼农业合作社,培植“女能人”,辐射带动广大妇女投身春耕粮食生产。
3月11日,湖南省妇联、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共同举办“赋能巾帼农人?助力乡村振兴”湖南省巾帼科技助农行动暨湘女新农人联盟成立仪式,湖南省妇联副主席卢妹香说:“乡村振兴离不开妇女‘半边天’的作用,湘女新农人是做好‘三农’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大姐妹要积极投身广阔的农村,为高质量、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贡献‘半边天’力量。”
湘女新农人代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尧市镇清清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路小兰,早早就为春耕春播做好了准备,她开着农机在田间翻地、平整、开沟……整田犁地600亩,购买了优质稻种子玉珍香和湘米工程种子2000公斤,农膜、农资等已经到位90%。
“这几天气温升高很快,很适合种子催芽。”她掀开育苗盘上的塑料薄膜,掏出镊子轻轻拨开培养土,已经抽芽的水稻种子出现在眼前。
2021年,合作社种植再生稻、优质稻2689亩,带动附近5个乡镇种再生稻、优质稻2439亩。2022年一开年,合作社便收到了400万斤大米的订单,她心里有底了,今年的水稻种植定会再获丰收。
37岁的路小兰,2013年返乡创业,她创建的合作社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尧市镇小江村,参加了湖南省农科院优质水稻研发小组,带动当地农民统一品种、统一管理,打造出生态、优质的“西晃山尧市大米”品牌,年产量达300多万公斤,主要销往各地粮库。
九年来,她本着“发展一项事业,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带动周边5个乡镇一千农户种植优质稻、再生稻。开荒种粮316亩,并通过多种流转形式,将零星、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归并整合,集中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土地适度规模集中。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她先后筹集资金近480万元购买农业机械,不仅自己成为麻阳县第一个操作收割机、大型耕田机、插秧机的新型职业女农民,还培训了27名女农民,取得了大型农机上岗证,聘请季节性长期杂工217人,培养他们成为了“田间保姆”。目前,合作社机械化插秧比例达到70%,机械化收割比例100%,综合农机化服务水平在90%以上。
路小兰说,湘女新农人联盟的成立给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大家可以抱团取暖,自己也可以向365体育足彩,人传授经验。“用心血种好水稻,为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尽一份微薄之力,是我永远的初心。”
南种水稻,北种小麦。眼下小麦进入返青期,山东省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薛丽娜,每天都要到地里查看小麦长势。她告诉记者:“我们在三月初进行小麦肥水管理,做好小麦冻害预警,并针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为夏粮丰收提前做好准备。”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山东省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丽娜和丈夫李宁来到麦地田间,查看苗情
2021年8月,山东省妇联、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通知,在全省开展寻找乡村振兴“百名优秀女农人”活动,让那些返乡入乡创业的女致富带头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薛丽娜被推选为百名“金种子”之一。“这更加坚定了我回到农村为民服务的信心。”
“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由大汶河冲击形成的大片平原,土壤肥沃、耕作便利,史称“汶阳田”。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正是位于汶阳田腹地,是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粮食产量年年创新高。2019年、2020年合作社种植的小麦高产品种、优质品种先后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泰安市优质小麦单产纪录。2021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销售利润120万元,农民共增收50万元。取得如此优异成绩,是因为薛丽娜和丈夫李宁都是“科班出身”。2008年,他们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选择返乡务农,“因为我从小生在地里、长在地里,刨过地、打过场,骨子里就流淌着农民的血脉。”如今两人都是正高级农艺师,算得上种粮界的“状元”。
3月,为响应全国妇联、农业农村部“巾帼兴粮节粮”通知要求,山东省妇联举办了“科技壮苗保小麦丰产”公益直播活动,打响了巾帼助农“小麦保卫战”。薛丽娜积极响应,和丈夫来到麦地田间,查看实际苗情,现场“把脉开方”。当她在麦田看到“苗小、根少、群体少、长势弱”的问题,立马提醒农户做好“早、促、防”,用科技力量助力小麦生产。
“学校书本上学到的小麦抽穗时间是4月到5月,可是现实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3月抽穗的都有。农业是个技术活,真的很需要专业人才的引领。”合作社围绕小麦耕、种、管开展服务,目前惠及36个行政村,近1.5万户农民。同时,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每年6月份在小麦临近成熟期,经常因为大风造成小麦倒伏,增加收割难度造成减产,14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培育能增强韧性、抗倒伏的小麦新品种。”这一新品种目前正进入生产试验阶段。
乡村代有人才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广大妇女的参与和贡献。越来越多的女性像路小兰和薛丽娜一样,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耕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战春耕、兴产业,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和良种推广,促进粮食高产,带动农民增收,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成为春耕图景中的“领头雁”。
重庆市江北区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开展巾帼助农插秧活动,助力缺少劳动力家庭春耕生产
赋能春耕,巾帼“科特派”显身手
“三分种,七分管”,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春耕一线,“巾帼科技助农直通车”活动活跃在乡村和巾帼农业示范基地,女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将新品种、新农艺落地,为粮食生产注入源源动力。
福建省妇联在全国首创“碳汇+女科技特派员联盟”,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刘梦莹(左二)在指导生产
福建省妇联在全国首创“碳汇+女科技特派员联盟”,率先实施“碳汇科技助农巾帼行”系列活动。福建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林叶萍表示,365体育足彩,: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中强调,绿色是福建一张靓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青山绿水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福建省妇联立足福建特色和妇联优势,创新搭建平台,凝聚女科技特派员的力量,在全国创新成立“碳汇+女科技特派员联盟”,以“碳汇科技助农巾帼行”为载体,创新结对服务模式,提高农业核心技术、提升减排降碳效应,用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目前,在福建已有400多名女科技特派员走进生产一线。全国妇联常委、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廖红最近就格外忙碌,春茶采收后,她指导武夷山燕子窠的茶农们在茶行中穴播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的大豆,茶农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分组在茶园耕种实践。廖红说:“大豆有生物固氮的作用,在9月~10月压青还田;冬天种油菜,可以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钾。茶树需要的氮、磷、钾就都有了,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全国妇联常委、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廖红(中)指导茶农在茶行中套种大豆
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为落实“巾帼兴粮节粮”活动,号召农业女科技工作者通过“巾帼科技助农直通车”进乡村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广大妇女多产粮、产好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二级研究员陈冬梅积极响应倡议,当前,冬小麦进入了关键的春管阶段,她披星戴月走在乡间小道上。
“最近有小雨,乡亲们心里打不定主意,是否还需要浇水。我告诉他们,这点小雨不足以让肥料深入到小麦根部,还是要浇水追肥,才能促进苗情由弱转强。”刚从老乡地里回来的她,没顾上换下沾满泥土的鞋子,就和记者聊了起来。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二级研究员陈冬梅(左一)考察小麦长势
除了帮助乡亲们做好冬小麦的春季田间管理,小麦育种是陈冬梅更主要的工作。38年来,她带领团队育成小麦新品种18个,荣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9项。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不同于以往精耕细作,现在的耕作方式更加粗放。把种子一撒,人就外出打工了,差不多到点浇浇水、施施肥,其他时间就不伺候土地了。”这样的粗放式耕作方式,对种子要求更高,而培育一个小麦品种,至少需要10年。用陈冬梅的话说,她要不懈努力研制出“皮实”的种子,更加“广适”,放到哪里种、怎么种,产量都不会太差。
前几天,陈冬梅花了11元买了一大兜馒头,她心里盘算着,小麦从播种到收获需要240多天,再加工成面粉,到蒸成馒头,经历了多少环节,费了多少心血,但价格还是这么便宜,农民们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我们育种多一些创新,农民就能以较少的成本,产出365体育足彩,的小麦。我们育种多操心,老百姓种田就能少操心。”
风吹日晒,陈冬梅的脸颊被晒得通红。从198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邯郸市农科院,她从来没有想过转行。“我觉得,国家培养了我多年,必须学以致用。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我的工作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春耕备耕时节,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豆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梁福琴,一直在研究和示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却八成以上需要进口。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在全国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应对大豆进口“卡脖子”问题、促进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
春玉米和大豆要在清明节前后播种,为了动员广大农户种大豆,梁福琴没日没夜地通过线上培训、线下答疑、网络问答的方式,向乡亲们讲解技术。“选什么样的种子?怎么整地?用什么机械?什么时候浇水施肥,我们手把手教农户,切实帮他们提高技术。”
长年累月跑在田间地头,从大豆播种到田间管理、杂交技术,她耐心地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风吹日晒使她的脸和手都变黑了。“特别是做大豆杂交时更辛苦,早上5点进地里,弯着身子去雄、授粉,裤腿经常湿漉漉的,一身泥土。”
陕西耕地面积有4400多万亩,而大豆常年种植面积仅有220万亩左右,绝大部分耕地用于小麦玉米等主粮和水果蔬菜生产。而玉米、蔬菜等作物间套种大豆的耕作方式,可以保证主粮和果蔬产量,还能多收一把豆。但老百姓觉得“麻烦”。“干啥不麻烦,种大豆是国家给的任务,作为老区人民得以身作则啊!”梁福琴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说。
今年,陕西下发了80万亩大豆扩种计划,梁福琴与农户算了一笔经济账和生态账,还耐心讲解大豆种植的补贴政策。“大豆是固氮作物,玉米是高耗氮作物,把它们种在一起,不但可以减少肥料的消耗,还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
梁福琴的微信头像是一棵旺盛生长的豆苗,印证着她对大豆事业无限的爱。“把大豆的相关先进技术和新品种第一时间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是我最大的愿望。”
陕西省妇联副主席党洁说:“2021年11月,陕西省妇联、教育厅、科技厅等11个部门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我们成立了秦女子助农服务队,鼓励各级农业女科技工作者参与‘巾帼助农直通车’活动,组织女科技工作者与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结对共建,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科技服务。”一边是渴望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的农业女科技工作者,一边是希望寻找发展之路的农村妇女,她们之间已然搭起沟通互利的桥梁。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落实藏粮于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绚丽春耕图中,活跃着女科技工作者的倩影,她们脚踏泥泞,俯首躬行,为春耕提供科技助力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舞台,实现“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梦想,这是一场科技兴农与巾帼圆梦“双赢”的生动实践。
新农人,绘就现代化春耕图
中国粮青年种,田野上90后巾帼新农人激情满怀。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直播带货的网红、女承父业的农业经理人…… 她们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助力春耕春种,勾勒出一幅鲜活生动的别样春耕画卷。
“手机就是新农具,直播带货就是新农活。”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广元耕鑫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小燕,一边在田里插着秧,一边打开手机直播。她介绍说,公司一直秉承“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战略,打造“田园综合体+实体店+直播电商”的乡村振兴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运营模式。
邓小燕和团队紧紧抓住城市居民对绿色健康食品的旺盛需求,直播看插秧,直播加工大米,现打现卖的新型模式,让消费者亲眼见证一颗稻谷的萌芽、生长、收成。在她的带领下,家乡有数百年栽培历史的“东宝贡米”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记者采访那天,天刚蒙蒙亮,邓小燕就启程从剑阁县城来到东宝镇双西村 “东宝贡米”的原产地。“我去年种了6亩水稻,卖了将近6000斤大米,赚了一万二。”“我种了10亩优质稻,卖了一万八,收入还是可观。”“我去年卖了2万元,今年要发展13亩。”在村党群公共服务中心小广场上,村民们热烈地讨论着去年的收成和对今年的展望。
经过“村民水稻种植动员大会”两个小时的讨论,邓小燕和村民们商讨了今年种植水稻的品种,以及要购买的春播物资,并且给100多户老百姓发放了43万元的水稻种植启动资金。“大家积极性非常高,今年全村预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
拿到钱的老百姓,纷纷和邓小燕签订了今年水稻种植订单合同。“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我们拿到订单后,组织安排农户统一生产,避免了盲目生产,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邓小燕说。
如今,邓小燕的公司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订单回购”生产利益联结模式,拥有近11000亩优质水稻种植,覆盖8个乡镇19个村,助力728户2356名贫困人口脱贫,上万人增收致富。
同为90后的王伶俐,说起话来和名字一样“伶俐”,年纪轻轻已是四川省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高级职业经理人,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记者采访时,她正在田间地头指挥育秧流水线,将一盘一盘新育出来的水稻秧苗,移栽到大田里面,等5月份,再用插秧机插满田间。为了更加高效,王伶俐还在插秧机上安装了大田北斗,通过手机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插秧机在田里的运动轨迹,便于管理3900亩的土地。
“我父母之前种地,别提多辛苦了,机械化程度太低了。我发誓要当一个跟父亲不一样的农民。2015年大学毕业后加入合作社,第一件事就是购入机械化设备,现在我们有插秧机、育秧流水线、喷杆喷雾机、精准施肥机、烘干机、拖拉机,带GPS的插秧机……”王伶俐如数家珍。
“现在种地轻松多了,什么时候该施肥,就让施肥机干活;什么时候打药,就让喷杆喷雾机出动,或让无人机喷洒农药。”王伶俐说。不仅如此,她还建立了烘储中心,再也不用在大马路上晒谷子了。
今年备耕前期,王伶俐还采购了新的一级米水稻品种,她说:“我父亲种田追求高产,我追求高质量,要把优质水稻放在市场上销售,争取走出品牌之路。”如今,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1000多户村民致富,跻身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之列。
“把中国的土地种起,把我们的饭碗端稳,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要不负使命。”邓小燕、王伶俐这样的新农人, 用现代化技术让春耕焕发新元气,“巾帼新农人”成为新时代“巾帼兴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