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岁学画,3岁参展,5岁捧回金奖,她用淡淡水墨讲述女性故事

聚焦 2024-02-29 16:46:28

曲径通幽,疏影清浅,京城难得有这么个大隐于市的苏式园林,午后的南池子美术馆,彭薇的最新画展《有故事的房间》在这里徐徐落幕。水墨凉爽沁心,文人意趣横生,你会不禁感叹,这个展和展厅适配得如此天造地设,真妙极。

彭薇 1974 年生于成都,北京画院画家,中国知名当代水墨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开大学美学硕士

说不清的故事,

攥着“生活的细缕

小轩窗,女子趁家人酣睡时,独自凭栏,手持单筒望远镜远眺;屋檐上,蜷成一团的猫咪寂静地安眠......展厅一层,彭薇的《塔》系列悬挂于空中,带点魔幻现实主义气息的淡淡水墨画,被装裱在轻盈透明的亚克力板中,如同一组平行风铃,飘飘荡荡,悠远又空灵。

朱砂、石绿、靛青,以古雅的敦煌色——一种国风高级感配色,院子敦煌壁画,纯而不艳,灰而不脏,就这么一层层地画,彭薇说,画第一层、第二层时,还有草稿;越往上,故事“飞”,比如,冲出塔的木船、快要压垮塔的大象、从塔顶那层长出的树......

既是艺术家,又是策展人,彭薇借用德国哲学家、文学家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的三部篇章,将她近3年的新作,包括60幅绘画、20部动画短片与3件装置,汇编成一个“有故事的房间”,分为“梦境”“旅程”“游戏和教学法”几大主题。

“让我来讲自己的画,其实我内心是一万个排斥的。本雅明说过最好玩的一句话是,真正好的故事是拒绝去诠释的。因为我一旦给你说出来,所有的意象就没有了,我希望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他心中想象的故事。”彭薇说,当每个故事都会变成观者自己的故事,一件作品也就变成了无数件作品。

虽用水墨、宣纸,人物皆穿古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元素,但彭薇从不觉得自己是在画古代的故事。画古人形象对她意味着表达自由,“古人的外表,但内在气质是现代人的轻盈有趣”。

比如,“塔是空间的叠加、故事的叠加,抑或是欲望的叠加、精神向度的叠加。在逐层向上的塔的空间中,现实、梦境、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人对生的感念或者对死亡的想象......如碎片被重构、拼合。”

彭薇还引述了本雅明的话,“白日会拆散黑夜织好的东西,每天早上,我们醒来,手中总是攥着些许经历过的生活的细缕,哪怕它们往往是松散的,难以辨认的,这张生活的织毯似乎是‘遗忘’为我编织的。”彭薇说,她所画的是种种说不清的故事,这些作品也像她攥着的“生活的细缕。”

“我画故事,不是因为相信,而是因为疑问。人类永远需要故事,我的画充满了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的故事,它来自记忆,来自生活,来自希冀,也来自问题。”彭薇并不回避,“我看过最好的艺术,都是来自有问题的地方。”

彭薇借用展览中的一组画《苏蕙的故事》来形容自己的创作。古代才女苏蕙,丈夫被秦始皇流放边疆,她为思念所苦,发明了一种回文诗,无论正读、反读,都能读出她的思念。“苏蕙遥寄丈夫的回文诗,就是用五彩丝线编织而成的锦缎。我画故事,我做动画,我做视频,觉得自己也像苏蕙那样,拼接故事之毯,编织五彩锦缎,不同的是,那是我遥寄自己的礼物。”

彭薇作品《有故事的房间—苏蕙的故事》

艺术,是一条隐秘的通道

展厅二层拐角处,拱门式框景中,斜屋顶天窗下,射灯的光束将观众的目光引向彭薇的代表作《“HI-NE-NI”(我就在这儿)》。纸塑的身体上,是一幅画,女子们在一座古建筑里各行其是、各怀心思、姿态各异。

彭薇麻纸水墨代表作《“HI-NE-NI”(我就在这儿)》

“2007年,我开始做纸塑,当时偶然捡了两个塑胶人体模特,放在家里大半年,有天我突然发现,可以把宣纸一层层糊在上面,再在上面画画。最早那组叫《脱壳》,而2017年这次,我把模特的后背打得更开,残破、布满层层裂痕,从中生长出翅膀。”

彭薇恍然,自己等到四十多岁才发现,残缺可能才是事物的真相。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爱。她想起希伯来的古老歌谣:使我放下心中所爱,使我打碎心中偶像......

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是《讲故事的人》,同时播放四屏影像:以彭薇为形象的3D虚拟人,讲述365体育足彩,:展览和创作的理念;一具化身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欧洲雕塑,朗读她的代表作《一个自己的房间》;一件彭薇收藏的汉代陶俑,代表东汉才女蔡文姬,开口念着《胡笳十八拍》;脱口秀演员淡淡糊,用西南方言讲述着年轻一代的苦恼和中年女性的焦虑......古今中外不同女性,跨越时空讲述自己的故事。

观展结束,意犹未尽,对彭薇的采访就在光影斑驳的窗前开启。“过去三年,大家都经历了一些困境,但怎么走出困境,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比如我有个朋友,得了一种病,突然就在群里消失了,事后我问,你怎么那时候不跟我们说?对方说,其实我没法跟你们对话,我只能和病友们说,因为他们更能感同身受。”

在彭薇的世界里,艺术就像一条隐秘的通道,让她和观者都能出入。“面对棘手的世俗问题,我们总有复杂的情绪和困扰,我的办法就是尽量把它转化成创作的动因。”问题可能永远在那儿,但当你把问题作为创作的契机,这些问题就变得有用了。“在人生低谷时,你发现艺术是能救你的。艺术会把你受的苦变成作品,变成你经历的结晶,让你重新看见......”

松弛美,人生可以更写意

生于艺术世家,彭薇2岁随父学国画,3岁参加画展,5岁捧回第一个国际绘画金奖。不过,她没读过美院,硕士专业选择的又是美学,但这些却让她策划的展览和绘画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她说,“学美学给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意识到我是非常感性的人,我的创作不可能是从概念出发。”2000年,她以《遗石》系列为开端,找到了自己的“语言”,逐渐成为一位难得稚拙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她的画结合了中国文人画的经典美学与当代生活形态的表现方式,总是缓缓流淌着写意精神。

在朋友眼中,彭薇身上的“松弛美”很吸引人,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好几根线提着你,遇到事你就不至于完全坍塌”。在画画这根让她自由的主线以外,她还有很多丰盈的爱好。

“任何真诚和可爱的东西,我都喜欢。不管是玩淘宝、逛闲鱼,还是跟人聊天,我都喜欢多看、细看。我也特别爱看电视,追美剧、听脱口秀,前几年还串手串,只要是好玩的,我都想尝试。包括这次展出的动画,我也没有请团队,都靠自己动手......”

彭薇一度喜欢和一个同样爱做梦的好友分享梦境,作品《七个夜晚》就是这样诞生的。“我用很淡的白描方式来画,想保持一种距离感,看起来有点‘轻描淡写’,但只要凑近看,就能感受到里面复杂纷乱的情感。”

在彭薇眼里,不是说画得“规矩”才好,而是你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每一笔、每条线、每个点之间,要有呼吸、有退让、有虚实......彭薇画中的写意精神,就源于她真诚地过着写意人生,不疾不徐,随心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