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的绿色“追风者”
闫姝??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海上风电技术部总工程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2022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又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面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变革,我信心满满:“为清洁能源的发展效力,助力实现‘双碳’,是我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
“你是头一个来风电场的女性”
从业近十年来,贵州乌江源的深山里、江苏黄海的海风中……都曾留下我奔波的脚步和忙碌的身影。“你是头一个来我们风电场的女性”,这是我成为“追风者”后听过最多的话。
随着中国电力行业加快绿色转型新战略,我担负起了华能集团风电项目设计咨询和评价工作。
与风电项目相关的设计软件曾被国外垄断,国外软件对国内风况和地形也不能完全适应。有些复杂地形区域的风电场机组实际年发电小时数甚至不及预期的一半,问题出在哪儿?我远赴贵州深山,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布满了高原特有的荆棘灌木,经过实地测风和探讨分析,项目组认为前期计算中所应用的湍流模型、入口边界条件等均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复杂地形区域的风况和地形。
我立即牵头研发复杂地形下高精度风况计算技术,跑风场、查文献、核数据、做推算……连续奋战,经常错过食堂晚餐,跟大家围在一起啃饼干。但我从没叫苦叫累,奔波现场取数据做对比验证,通宵达旦推导公式,同事们都说我有股子百折不挠的“韧劲”。
400多个日夜的攻关换来了适合多变地形的风电场资源评估和分析软件的研发成功,优化选址让整个风电场的发电量提升约5%。一个10万千瓦规模的风电场,年发电量增加990万度,可供4000户家庭全年使用。
勤奋是核心竞争力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2013年,博士毕业后,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入职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幸运地参与了我国首座IGCC示范电站的全流程仿真技术研发。IGCC被公认为国际上最先进的清洁高效煤电技术,但由于复杂的流程环节,以及燃机技术被国外长期封锁,仿真难度极大,国内尚无先例。
资历浅又是女性,刚进项目组没有被分配重要任务。我不服气:“女同志也能顶起电力的半边天!”做调研、研究技术方案、提前想他人所未想,我靠勤思苦学一步步走进最核心的任务中,成为项目技术骨干。历经全年无休的奋斗,我们开发的IGCC仿真机终于通过了运行试验,为刚入门的操作人员提供了练习的“舞台”,丰富了他们的运行经验,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答辩时,评审组的一位专家说:“没想到这么瘦弱的小姑娘,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简单的一句话,比得到奖励更让我高兴和感动。
追风海上再创新绩
当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可再生、无污染的海上风力发电成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我带领团队“啃”起海上风电这块科技创新中的硬骨头。
走访海上风场,我发现风机基础结构的设计方面存在冗余度过大的问题,把塔筒跟基础的建模相统一,打造一个全新的一体化设计平台成为突破口。
在没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我克服困难在风电场和实验室之间来回奔波,经过反复艰难地求证,最终,我们团队完成了风机一体化设计系统开发,工程应用表明,单台机组最高可节约80多吨钢材,这一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广至我国沿海共计345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每年可助力减排二氧化碳750万吨。
我深知能源事业意义重大,既是探索绿色转型的奋进之路,更是点燃国产化的自信之火。我会继续在海上风电领域深耕,守正创新,笃行不怠,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