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传人心有梦,当趁东风放纸鸢

巾帼风采 2023-05-05 10:43:21

破竹为丝、编丝为骨、糊纸为翼、描染赋灵气……三十多年来,从韩臻手中“飞出”的风筝不计其数,但那又不仅仅是风筝,而是她的生活和梦想。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临近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那段日子,潍坊的天空已经飞满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风筝,韩臻每天都在忙着准备参赛作品,“今年我打算做一个80节以上的百米龙头蜈蚣风筝和一个长1600米的串式中国结造型风筝。”

扶摇九天须磨砺

韩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其风筝作品多次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并获奖


走进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海鹏风筝厂,一只只风筝跃入眼帘,活灵活现的蝴蝶和沙燕、气势恢宏的长龙蜈蚣、精致小巧的宫灯……韩臻正坐在桌前用极其细腻的工笔画勾勒着图案,为即将制作的风筝绘出底稿。

风筝制作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汉代后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作为世界风筝之都,潍坊久负盛名,而杨家埠正是潍坊风筝的发源地。

韩臻生长于杨家埠旅游开发区,早在孩提时期就已结下与风筝的缘分。“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风筝,童年时期最开心的回忆就是看爸爸妈妈做风筝,在一旁给他们递竹条、铺画纸。”孩子们拿到风筝后,总是相约着一起踏青放风筝,这时的风筝不光是孩子们手里的玩具,更融入了父母的爱心和传承千年的生活美学。

1988年,18岁的韩臻走进潍坊大观园风筝厂,正式开始了学艺生涯。“可能是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当我坐在教室里看着一只只风筝从老师们的手中诞生时,心里涌出的全是激动,想象着自己制作的风筝也能飞翔在天空上。”

怀着兴奋的心情,韩臻沉浸到紧张的学习当中。然而,两三个月工夫,她只学习完成了制竹条这一步。把南方运来的竹竿劈成约10厘米长的竹片,在阴凉通风处阴干长达3个月,按风筝的长短和大小把竹片劈成厚薄不一的竹条,再用酒精灯把竹条烤制成需要的弧度。“不能烘干或者晒干吗?”“不能哟,烘干或者暴晒会让竹片里的水分‘跑’得太急,再劈开就会崩裂。”

精进技艺过程中,韩臻悟懂了慢工出细活的道理。画出底稿、烤制竹条、绑扎竹骨架、绘染翅膀、糊好并组装风筝“身子”、拴脚线……简单的“扎、糊、画、飞”四字扎制要领的背后是60多道工序,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她的耐心和技巧,且每天都与刀口和流血相伴。“最开始那半年,几乎天天被竹条和钢刀划伤手。一伸手,没半点好皮肤,经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但又不能戴手套,因为修风筝翅膀需要时不时地用手拨弄看看弹力是否一致,不然就会影响起飞。”随着握住钢刀的手操作越来越熟练,韩臻终于成功做出第一只风筝,成型的那一刻,她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最后滴落在伤痕累累的手上。

本以为制成风筝就算成功,谁知风筝厂的每一只风筝都需要手艺人亲自放飞到天上去,才能入库计件。“春秋天还好,经常有风。难的是夏天暴晒、冬天酷寒,夏天经常是大太阳底下晒半天,才吹来一丝儿风。冬天再冷,也要趁刮风的时候去放飞,风吹过来是那种刺骨的冷和痛。”韩臻笑言,当时一晒黑就要捂半个月才能“白回来”。正是经历种种磨砺,才锻造出韩臻扎实的基本功,她扎制的风筝造型优美、画工细腻、起飞平稳,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屡屡获奖。


寄情联谊凭纸鸢

在韩臻家客厅正中间摆放着一只荷花鸳鸯风筝,这只既不是最精美、做工也不是最复杂的风筝却是韩臻和孙女萱萱的“心头好”。

一年夏天,下班后的韩臻带着正上幼儿园中班的孙女去河边散步,观赏荷花之际,突然飞出一群水鸟,“奶奶,这是鸳鸯吗?”“不是,这是野鸭子呀。”“你讲的故事里总是说,荷花里有鸳鸯,这为什么是野鸭子呀?我想看鸳鸯。”萱萱小嘴一扁,就要哭起来。韩臻看着马上就要掉“金豆豆”的小孙女,慈爱之情溢于言表,“奶奶给你做一只鸳鸯风筝,让萱萱天天能看到好看的鸳鸯好不好?”

以传统的雁型风筝为底,绘上翠绿的荷叶、娇艳欲滴的荷花、饱满的莲蓬,一对色彩斑斓的鸳鸯静静卧在花苞旁,远处荷叶上蹲着一只惟妙惟肖的青蛙,仿佛即将发出“呱呱”的叫声,最别出心裁的,是一朵六瓣荷花以镂空的形式镶在风筝底部,风一吹,就在天空飞快地旋转起来,煞有童趣。做这只风筝时,韩臻满心都是对孙女的爱,这也成为萱萱最爱的一只风筝。

“和风筝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已经离不开风筝了,我也习惯于用风筝表达情感、结交朋友。”2003年,韩臻去沈阳参加风筝放飞赛,结识了北京曹氏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孔祥泽大师的关门弟子石顺祥,“石老师的动态风筝做得非常精巧,自行车风筝在空中飞行时,就像有人坐在上面骑着车一样;锣鼓燕风筝后面的锣鼓也是可以动的,飞起来时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在石顺祥老师传授下,韩臻把动态风筝和特技风筝的扎制技艺融入传统潍坊风筝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15年,韩臻成立了杨家埠海鹏风筝厂,聘请了20多位工人,做骨架、糊翅膀、缝纫……其中大多数是女工人。“其实做风筝需要有巧劲,特别适合女性做。很多妈妈由于需要带孩子和接送孩子上学,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风筝厂,她们可以拿一批活儿回家做,做完再送回来,又有收入又能照顾孩子。”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靠潍坊风筝这门技艺挣钱养家,韩臻感到很欣慰。

薪火相传育后学

采访韩臻时,她的周末安排得满满当当,“周六去了济南非遗体验中心,给200多名从新疆来的初中生上潍坊风筝体验课,周日下午在潍坊学院给学生们上固定的非遗传承课。即使是‘备战’国际风筝博览会,传承的事儿也不能落下。”

从2012年起,每月给寒亭区实验小学、北海学校、杨家埠小学、峡山中学、潍坊学院等学校学生教授非遗技艺课,是韩臻雷打不动的安排,她知道,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体验并爱上风筝,才能给非遗带来365体育足彩,创新活力,使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体验后引发兴趣,周末会拉上家长来我们店里看365体育足彩,风筝,进一步体验。”韩臻经常被问的问题是,“在课堂上您为什么只教那么简单的,不让我们烤制竹条呢?”这时,韩臻总是耐心解释,“现在学的步骤虽然简单,但做不好的话就影响起飞。一开始你们绑扎得周正了,风筝就能高高飞在空中,不然就是一件飞不起来的观赏品。”

韩臻和丈夫在风筝世界一“泡”30多年,布帛、竹条、染料、纸张等已经成为他们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希望能把这门非遗技艺传授给儿子。一开始儿子对风筝并不“感冒”,韩臻灵机一动,让丈夫带着儿子参加了韩国的风筝邀请赛,参赛的风筝风格各异、精彩纷呈,韩臻制作的一只长达50米的龙头蜈蚣风筝更是博得满堂彩,儿子被深深震撼了,回来后,主动要求跟着韩臻学习风筝扎制,韩臻说,“我相信,打动他的不只是创意十足的各类风筝,更有中国非遗技艺在国际上受到认可的文化自豪感。”

从一开始的劈竹子把电工刀劈断、绑不好脚线让风筝只飞远不飞高,儿子经历了和韩臻当年一样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如今,他在制作和放飞双线特技风筝上已经超过韩臻,“两手操作他练得比我还好,有时候他把三五个风筝串起来一起玩,难度特别高。”

接下来韩臻还有365体育足彩,打算,申报潍坊风筝省级非遗传承人、带动365体育足彩,妇女发展“非遗经济”、把非遗技艺传播得更远更广……“潍坊风筝是一门学不完的手艺、一本读不完的书,对于它的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