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到红船 重温觉醒年代
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
北大红楼、《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嘉兴南湖,带孩子寻访这些建党岁月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见证地,可以让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嘉兴南湖上的“红船”
北大红楼与五四大街——新文化运动营垒
五四大街29号是北京大学的旧址——北大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全楼以红砖红瓦建成,人称红楼,它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运动发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场所。
位于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
现在的红楼旧址复原了百年前的模样,建立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迈进红楼正门的门厅,迎面是当时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塑像,他改革了封建的教育思想,这也是北大能成为新文化运动发源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楼图书馆是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他从湖南首次来北京就是在这里做图书馆助理员,二楼扶梯对面有鲁迅的休息室……红楼后面老北大校舍,现在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求是》杂志社办公地。
今天的红楼院墙外一片平静祥和,却依然让人不由地回到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从这里出发,与北京其他十二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集会于天安门前游行示威,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沙滩北街与五四大街的交汇处有一座“手举火炬”的石雕,彰显着这条街的精神内涵,而老北大校舍旧址西墙改造成了长长的一面青石浮雕文化墙“曙光”,用浮雕的形式记录着“五四风云”。
沿着五四大街一路向东,经过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再逛逛最潮的文旅地标隆福寺,目睹北京今天的盛景,也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气韵。
《新青年》与石库门——星火初燃之地
上海市南昌路和淮海中路之间,有一片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叫做渔阳里。老渔阳里2号,现在的南昌路100弄2号,就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石库门建筑,《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1959年这里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后经过保护性加固和还原性修缮,变身为一处史迹陈列展馆。这看似平凡的石库门,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列馆展示着刊物资料和历史图片
不远的几条街外是繁华的商业区,这里却有着难得的清净安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地面上,感受着树荫下的凉爽。走进弄堂,就看到这幢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建筑,修缮过后的精致雕花门头、清水平缝砖墙、石板台阶天井、暗红挂落门窗,让百岁旧址重展新颜。
场景复原,重现往昔岁月
推开黑漆大门后是铺着石板的天井,过了天井是客堂间,也是陈独秀当年的会客室,一张方桌、三把木椅以及一张皮面靠背摇椅,一群年轻人热情澎湃探讨思想、传递革命火种的画面仿佛浮现眼前……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自第二卷第一号改名《新青年》)在此创刊,云集了一批当时追求先进思想的青年,一群优秀的年轻人,在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关头,以青春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扛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反封建的大旗,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建党工作的开展。
随着《新青年》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这里正式成立。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发起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里成为中共中央局办公地,担负起了中国革命早期领导中心的使命,成为当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而今迎来建党100周年,又因为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新青年》杂志作为线索贯穿全剧,这里也成为人们感受和学习“红色精神”的标志地之一。陈列馆里展示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刊物资料和场景复原,配合展板的文字说明和场馆讲解员的介绍,让人们得以重温和感受那段艰苦岁月及历史价值。
红船与南湖——百年历程启航点
南湖革命纪念馆履行着红船守护者的使命和担当
初夏的南湖,微风清新和畅,柳丝轻扣湖面,到处涌动着红色的气息。湖心岛烟雨楼前,高大苍翠的古银杏掩映着红墙黛瓦,一群红船旁的宣讲员迎着清晨的旭晖,和着悠扬的旋律,清唱起歌曲《初心的约定》,一场红色“快闪”就此拉开序幕。
不少红船旁的瞻仰者纷纷停下脚步,有的驻足聆听,有的移步靠近,有的一起轻哼起悠扬的旋律。“守护根脉是最美的使命,砥砺奋进为青春正名……”这首红色歌曲《初心的约定》专为庆祝建党百年创作。
为了更好地还原,上世纪50年代在中共“一大”会议参与者董必武等人的共同回忆下,仿制出的红船:船长16米、宽3米,前舱搭有凉棚,一条夹弄把前、中、后舱和房舱贯通。当时中共一大就是在画舫的中舱内举行,舱内摆着一张方桌、几把椅子;在开会的画舫后面,还系着一艘小拖梢船。
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了纪念中共“一大”在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南湖之畔建成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履行着红船守护者的使命和担当,发挥着“鉴往知来,以史育人”的宣教作用,是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纪念馆新馆建筑造型呈“工”字形,寓意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建筑四周围绕着五十六根檐柱,代表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其中,主楼檐柱高19.21米,象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与檐柱相连的屋檐层层探出,蕴含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拱元素。建筑外立面大理石与青红砖块交错呈现,不仅融合了现代建筑风格和江南文化元素,又实现了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建筑风格的统一和延续。
在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时刻,重返启航地,特别是带孩子瞻仰红船,讲述当年代表们在船内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情景,就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