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民阅读从全家共读开始

聚焦 2023-05-05 16:31:18

4·23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一种习惯,对于家庭来说,阅读是一种风气。不管你家是书香门第代代传承,还是从今天开启家庭“阅读史”,都是在为书香中国增添一缕书香。

三代人的书店阅读史

文/朱珠

诞生于延安的新华书店串联起三代人的书店情结


我的外公1944 年出生在陕西临潼,因为是小地方,所以一直到他上了高中,当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间书店——新华书店。那时候书店里没有教辅书,高中生们追读的是《红岩》《苦菜花》《创业史》。


到了 1963 年,外公去兰州上大学,书店可就比高中时代的小县城多多了,当时最有名的大书店是省政府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


外公经常和同学结伴一起去书店“蹭书”,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即使是互相传阅一整天,书归还到售货员手里时也依旧是崭新的。而售货员面对这些来“蹭书”的学生们,也并不会驱赶,反而挺照顾他们的。外公说他最常去的是东城壕巷——兰州的一条老街,售卖各种旧书、旧杂志,在那里,几毛钱甚至几分钱就能淘到一本好书。


后来外公当了大学老师,学校有图书馆,可外公依旧改不了去书店的爱好,不管去哪里旅游,都要去当地的书店转一转,就和我们现在去网红书店打卡一样。这两年他看到我们在网上买书,很是费解,叹气说道:“书怎么能在网上买呢?”可见那些在书店流连的少年时光、青春岁月,给他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我爸在我心里绝对是我们家最爱看书的人,几乎时时刻刻手不释卷,出去吃饭等位,拿出书来看一会儿;理发店里剪个头,也能边看书边理发;甚至在家里看电视,中间插播广告的空档,他都能拿出书来看一会儿。


爸爸爱看书的习惯大概是小时候养成的,那会儿在孩子们之间流行看小人书。爸爸就把零花钱攒下来,大概十天半个月,就能买一本新的小人书。那时候最出名的小人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一套《三国演义》大概有六七十本,还有就是《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白求恩的故事》《小铜锣》等红色小人书,一本书只讲述一个故事。


在爸爸上中学的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书店仍然以新华书店为主流。书店的布局并不像现在这种图书超市,任人随意阅读选购,而是像小卖店一样,书被摆放在货架上,售货员与购买者被一个大柜台隔开,买书的人是碰不到书的,想要阅读哪本书,只能让售货员帮忙取来。


不过相较于外公小时候的书店,店里的书籍种类就更加丰富了,教科书、辅导材料开始摆上书架,书的价格也贵了不少。爸爸说,那时候的人是真的爱书,不仅爱读,更惜书。售货员在取书放书时,大都戴着白手套。而买书的人呢,一旦有新买回来的书,大多都要毕恭毕敬地包上书皮,再在书脊上认真地写下书名和作者。我家现在还有很多书都包着最简单的牛皮纸书皮呢。


阅读是我的习惯,也是我家的家风


我的阅读史是从奶奶家开始的。奶奶家有一箱爸爸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里面很多本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印象深刻的有《包法利夫人》《玩偶之家》《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


除了这一箱连环画,奶奶家的书柜也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是《徐悲鸿素描》,后来我学了画画,读了设计专业,这本书大概也算我最早的绘画启蒙书之一了。


我读小学时妈妈经常出差,我和爸爸的日常娱乐就是每逢周末,或我没什么作业的晚上,一起去书店看书,在书店待到天黑闭店是常有的事情。


那时候的书店已经不像外公或是爸爸小时候的书店了,和现在的书店没太大差别,书籍分门别类按柜划分,进店的人可以随意取阅,但没有座位,大部分人都是席地而坐。没有咖啡区,也没有最低消费,只在结账柜台放一些文具、书签,供大家凑凑零钱。大一点的书店可以办理储值卡,每次父母给我充三五百元,我大概去三四次书店就全花光了。书的价格自然更贵了,便宜的书大概10元左右,贵一点的就要二三十元了。


也许是因为三代人都有书店情结,我从上大学开始,就有一个小目标,逛遍各种有意思的书店。我去过一本书的书店、可以住的书店,买门票的书店,慢慢看到书店开始走下坡路,看到书店里的人越来越少。


有时候,真想穿越回20世纪60年代,和上高中的外公在那个小县城的新华书店里,一起郑重地看一本书……


连环画里“翻阅”母女童年

文/高方

“中国绘本”里讲着中国家庭的故事


每晚睡前泡脚时,是我和女儿约定的阅读时间。大脚和小脚泡在一个盆里,一个热水壶放在旁边,隔几分钟添一次热水,水汽氤氲徐徐上升,空气里只听得到哗啦哗啦的翻书声。碰到喜欢的故事,女儿会多看几遍,基本就背下来了。好玩的情节,读完还觉得不过瘾,便摆弄着毛绒玩具和猫儿跟她一起表演。


“威严的天鼓擂得咚咚响,一个庄严的声音传来——‘玉帝’大喊一声:敖广……”女儿走到猫儿面前,把它的脑袋摆正,说:“这时你要瞪大眼睛!”猫儿眯着眼睛正打盹儿,它甩一甩尾巴做回应。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噗”地笑出声来。


“妈妈,不许笑!”女儿朝我瞪了一下眼睛,嘴巴努起来。接着,她踮起脚尖,模仿故事中人物走路,继续绘声绘色地讲着:大鼓后面一个人影一闪,哪吒偷偷探出脑袋,原来师傅太乙真人教哪吒假扮玉帝,智退龙王。

女儿今年上二年级,她演的是《哪吒传奇之智退龙王》里的一个片段。前不久,我给她买了《哪吒传奇》的注音版绘本图书,有了拼音的辅助,她基本都能自己读下来。

女儿喜欢的《哪吒传奇》,我小时候也十分着迷。那时,我还是五六岁的年纪,每天晚饭后,爸爸一句“走,消化食儿去”,我们便出门了。沿着马路溜达到几百米远的商场,商场门口有个书摊。说是书摊,其实是一个三轮斗篷车,卖书的老爷爷会在车斗里吊几排绳子,然后用夹子把书都夹在绳子上,远远看去,像小旗子一样花花绿绿的,在车斗里飘摇。


每天我都可以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这是爸爸给我“消化食儿”的奖励。有一次,我看到《哪吒传奇》这一套连环画,一下子被这个扎着丸子头、戴着红肚兜的动画形象吸引,爱不释手,那套连环画一共17本,我试探着问爸爸:今天我可以买这一整套吗?爸爸翻过书来,看了看后面的定价,略一迟疑,点头同意了。20世纪80年代,一本连环画定价只有几毛钱,但是买书,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奢侈消费。


因为每天攒下一本书,家里的藏书堪称是宝藏级别了。大院里的孩子们都知道我家有书,一放学便要求来我家。家里小孩子来得多了,难免发生争抢,一旦用力过猛,书便被撕破了。爸爸想了一个办法,带我们一起分角色读书,既解决了争端,又使读书变得有趣。


有人扮演海浪,张开双臂上下摆动;有人扮演虾兵蟹将,杵在一旁围观;有人扮演三太子,而勇敢、善良的哪吒一角因为太受欢迎,只能每一个情节换一次演员,大家轮流来扮。妈妈为了让我们的形象更加生动,还用粗毛衣棒针缠了一条红丝带,给我们作哪吒的混天绫。大家共读哪吒的笑声,就这样充盈了我的整个童年。


如今,陪伴我长大的《哪吒传奇》也陪伴着女儿的童年。这些年绘本流行,陪伴了我们两代人的连环画不就是浓浓国风的绘本嘛,希望这样的中国绘本能伴随中国家庭的故事,永远讲下去。


领读二孩,共建家庭图书馆

文/佟画

通过“领读”,引领孩子了解自我、探索世界


作为家庭阅读的领路人,不是你来规划线路,而是要在熟悉了自家的特殊路况后再决定怎么领读,我们家的阅读之路就挺“曲径通幽”的。


哥哥因为先天弱视,两只眼睛度数差别大,看整段文字经常漏字、串行,我们试过很多种治疗方式,戴上眼镜妨碍运动,摘下眼镜看书头晕,视力训练也没有什么改变,索性我就做了个决定:读给你听。


于是,在过去的13年中,大多时候,都是我读书给哥哥听,但这并不妨碍他热爱阅读,我也总是能在共读的时候发现他的优势:对插画很敏感、有独特的鉴赏力、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等等。


然而,听了那么多本书后,哥哥还是没有“好词好句”和“范式”来写好一篇作文,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可我每次在他写的零零碎碎的几段文字中总能读出巨大的潜力,就像透过平常无奇的土地看见竹子8米长的根。我对他说:“慢慢来,阅读,不是用读了多少字,读了多少本书来标榜自己,而是你有没有通过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产生某种感觉,或愉悦、或沉思、或启发,或某种想去试试看的冲动。”


这种接纳让哥哥寻找着自己的阅读之路,从由我全部朗读,到我们轮流读一段,到我们捧着两本相同的书,各自读再一起讨论,再到现在,他能把独自完成阅读的《瓦猫》《苏菲的世界》《劳动者的星辰》添加到我们的家庭图书馆里,我已经快要完成“扶上马,送一程”的领读任务。


我们说的家庭图书馆,不是因为藏书量有多惊人,而是每一本藏书都有我们的共同回忆。我不喜欢单独的书房,把客厅的几面墙都摆放着书架,一点点填满它。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邀请谁来我们的家庭图书馆,是短期做客还是扎根定居,满满的仪式感。还会把同一批买回来的书平铺在地板上,来个封面选美大赛。到世界各地旅行,我们都会到当地的书店逛一逛,书是最喜欢买的纪念品,但真的是又贵又重,有时候行李超重的罚款比书还要贵。


弟弟出生之后,我对哥哥说:“我的热情都在你身上用完了,读书给他听的事,你来吧!”但不管哥哥怎么声情并茂地读书,弟弟都对读书没兴趣,看到书就推开。为此,我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同步给所有家庭成员我的观点:阅读只是一个工具,了解自我,探索世界,最重要的是建立更好的家庭关系。越是希望孩子们终身受用的习惯,越要和愉悦的感受相关联。所以,面对暂时不爱看书的弟弟,只能靠吸引,不许强迫、数落。


我相信创设环境,让他沉浸其中,觉得读书就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可以帮助孩子慢慢走进阅读世界。就在前几天,出版社邮寄新书给我的时候,刚好有一本讲姥姥的原创绘本,弟弟一眼就被封面吸引,可能是因为有同样被姥姥照顾的经历,他连续几天要求我们重复读这本书给他听。虽然是本新书,可是弟弟读出了特殊的感情,我们尊重他的决定,把这本书安顿在书架上非常重要的位置。然后大家相视一笑,弟弟已然进入了我们的阅读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