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教育世家,“提灯”筑梦代代传

作者:文/田甜
家叙家议 2022-11-24 15:38:48

侯化珍家庭是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首批“教育世家”,祖孙五代人,有11人投身教育事业,他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莘莘学子“提灯”、筑梦,在鲁南大地传为佳话。

侯化珍家庭?2021年入选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100个教育世家名单

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有这样一户人家,跨越两个世纪,祖孙五代人中,先后有11人投身教育事业。这个教育世家薪火相传,立德授艺,演绎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故事。

德不孤者,必有佳邻

齐鲁大地,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风吹拂数千年,孔夫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开万世师表,尊师重道蔚然成风。直到今天,山东人心中分量最重的称呼,依然是“老师”。

侯化珍从小就明白这一声“老师”包含的意义。她的母亲是山东滕州的一位乡村教师,每天下班,除了打理家事、照顾老人、拉扯子女,还要耐心地批作业、写教案,昏黄灯影一亮就是半夜。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乡亲们遇到母亲,总要恭恭敬敬尊一声“王老师”。那时的侯化珍还说不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句名言,但她已经清楚地知道,当老师是件“良心活儿”。

一转眼,小姑娘长成大女孩。上世纪90年代,侯化珍中学毕业,接过母亲的衣钵,报考了师范学校。那时,振兴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师范专业成为大众眼中的“香饽饽”,许多人觉得老师这个职业清闲安稳还有寒暑假,但侯化珍说:“我们班差不多一半的同学是教师子弟,从小见证父母有多忙碌,我们都知道,当老师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这或许可以理解成一种由志同道合触发的“吸引力法则”。潜心“修身”的她,悄然走进了同班同学沈齐奔的心,并由此邂逅了一个已经传承两个世纪的“教师世家”。

沈齐奔家族的“教育基因”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末,先祖之中,从教者众,有的开办免费私塾供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有的出任中学校长,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抗战。奶奶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既是老师,又是妈妈;父亲在教师岗位干了41年,还没有“过足瘾”,七十多岁了还总想着重回三尺讲台,和孩子们再处一处;姑姑姑父都是老师,姑父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奶奶、爸爸、姑姑都是教师。一到春节,就会有很多学生前来看望,给他们拜年,那种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着实让我‘眼馋’。所以,我便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专业。”沈齐奔坦言道。

结婚后,侯化珍自然而然成为这个薪火相传的教师家族中的新成员。“我公公是我当年的中学老师,以前当学生时,就觉得他非常随和亲切,现在成了家人,更感受到这一大家子共同的气质,每个人都很敦厚温润,既是长辈,又是前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侯化珍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滕州市实验小学任教,沈齐奔也进入中学当老师。不久,两人喜结连理,成为这个“教育世家”的第五代接班人。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侯化珍更加在意培养学生兴趣、寓教于乐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每个孩子都不能被辜负。侯化珍不知疲倦地学习,研读行业内专家名师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探究教法。每天上完课,她就会第一时间进行复盘:预设的环节都达到目的了吗?课程够流畅吗?讲述的内容足够吸引学生吗?还有什么可以提升的地方?……她把对每一次教学、每一个细节的思考写进“教学反思”,还时常带回家,和丈夫一起讨论。

在侯化珍的家,工作和休闲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家和办公室也逐渐融为一体。夫妻俩无论谁遇到教学难题,都会请对方“支招”;写好了教案,相互做彼此最忠实的“第一个学生”;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家里就有人陪你“磨课”,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不到位,都会“毫不留情”提出意见……夫妻俩“比学赶帮”成为习惯,甚至暗暗“较劲儿”:你发表了论文,我参编教辅;你成立名师工作室,我担任教研组长;你工作到深夜回家,我帮学生垫付费用……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侯化珍总把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这句话挂在嘴边,尤其是在“教师扎堆”的大家庭中,无论是祖辈父辈的淡泊名利、爱生如子,还是同辈们的积极开拓、力争上游,都时刻启迪、激励着她。每当家庭聚会,一大家子坐在一起,每个人牵挂的都是教学,甭管说什么,最后都会聊到教育话题上,就像开业务研讨会。“在我们家,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做老师,就要做业务扎实、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侯化珍很享受这样的家庭氛围。

正因为有了这样共同坚守的“家规”,有了如此志同道合、双向奔赴的幸福,侯化珍的“底气”更足了。携手从教26载,夫妻俩是彼此的见证人和同路人,你深夜归家,我留一盏灯;我通宵达旦,你热一碗粥。有时候两人都到了最繁忙的节点,女儿就成了最容易被亏欠的人。“她小时候有一次脚踝骨折,需要在家卧床休养,可我们都有课,只好把她自己留在家中”,虽然也心疼女儿,但“学生的事最大,不能因为个人的事耽误学生的课”,是这个家深深植入五代人心中的规则。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如今,年近五十的侯化珍依然工作在一线课堂,她也和奶奶、公公、姑父一样,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学生:“我就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看着他们活泼可爱的样子,就好像自己也有使不完的劲儿一样。”被问起会厌倦吗?侯化珍选择用不断创新为热爱“保鲜”。人各有异,没有一套教法可以适用于所有学生。教师的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为它要求为师者,不但学高身正,更要有一双慧眼,看到学生身上独特的亮点,因材施教。

“我们这一大家子当老师的人,好像教学风格都比较随和,除了学习成绩,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品行和心态。”当年,公公沈印轩还是自己的老师时,就特别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在他的班级,早就开始执行“排名保密制”,只公布前十名作为榜样。传到侯化珍这一代,更加在意发展兴趣、寓教于乐。“现在大家都重视阅读,但其实每个孩子的兴趣点不一样,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读名著,也可以听评书、看纪录片、看百科全书……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她常常宽慰焦虑的家长,求学之路何其漫长,我们不妨做诗人斯蒂文森笔下那个“点灯人”:“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

“以前,奶奶王书英经常给我讲,做教师要看淡名和利,做一个业务扎实、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侯化珍告诉记者,多年来,她一直秉承奶奶的教诲,心无旁骛教书,踏踏实实育人。2007年,侯化珍带领全校语文教师启动了“亲子共读+海量阅读”语文教学实验课题。渐渐地,爱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亲子共读+海量阅读”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实验小学的学生,人人都爱读书”,已成为人们对滕州市实验小学的一致评价,“亲子共读+海量阅读”也成为滕州市实验小学的特色品牌。

2018年,在滕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侯化珍名师工作室”成立了。工作室定期、定点、定专题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磨课研讨、读书交流、外出学习、说课评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侯化珍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2021年,她还和家族成员一起,被教育部授予首批“教育世家”称号。“奶奶总是说,当老师就是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呼,才是最重要的。”这句家中代代相传的“座右铭”,侯化珍始终谨记在心,“如果可以,我愿意一直站在讲台上,和我的学生在一起,并目送着他们一批批长大、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