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土地治“癌症”,帮农民增产增收,她成了他们心中的“女财神”

巾帼风采 2023-06-13 16:34:33

每年200多天奔波在田间地头,助力全旗玉米单产提高200多公斤,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梅园雪被当地农民称为“女财神”。

梅园雪瘦瘦的,看上去很单薄,但她一点都不弱,说话做事干脆利落,走路甚至都带着风,喝水也是大口大口的“咕咚、咕咚”。上半年,她马不停蹄地在四处考察。全旗今年新增45万亩节水增粮示范田,为使项目落地,她要选地块、选品种、选合作社……前几天她还去了趟黑龙江,考察浅埋滴灌种植专用农机具,“一定要争分夺秒,做农业讲究时令,错过时令地就会荒一年。”

梅园雪 党的二十大代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农牧局党组成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打造“最美科技小院”

“浅埋滴灌技术”是梅园雪率团队研发的一项创新性成果。通辽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是高耗水作物,通辽又是缺水地区,如何既增产、又节水?之前采用的膜下滴灌技术固然可以节水增粮,但长时间覆膜种植产生的白色污染又成了新难题。

农业是长久投入,不能急功近利。梅园雪另辟蹊径,选择新的突破方向。她找专家、查资料、搞调研、做论证,出入田间地头,现身庄稼小院……因为常年在田野奔波,她很少穿皮鞋,也很少坐办公室,“你不能在办公室里‘拍脑袋’”。

她尝试在地垄间埋入滴灌带,给作物挖条“人工渠”,对作物用水实施“定量定餐”或“少量多餐”,使土壤既不会因水多过墒,也不会因水少过旱。滴灌带埋于地下3~5厘米处,水分可直达作物根部,既提高肥料利用率,还能减少因化肥挥发造成的环境污染。

因为缺水,通辽地区被称为“漏斗”。为了锁住水分,还要设法保水。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旱作保水剂进行对比实验,梅园雪筛选出了适合本地土壤的保水剂。保水剂像海绵一样能吸收作物根系多余的水分,缺水时又能自动补充,因此也被称为“海绵技术”。她说:“有了保水剂,原来一年浇6遍水,现在浇3遍就行了。”

水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机具播种容易导致下陷拥土漏播,浅埋的滴灌带又使小垄无法深耕。梅园雪联系农机企业,双方联手研发了防塌陷覆膜播种机和大小垄深松播种机,实现了播种、深松同步进行。

“浅埋滴灌+海绵技术”合力出击,使玉米产量翻了一番,水利用系数也由0.62提高到0.85。“原来一个农民种二三十亩地都累够呛,新技术省工省力,现在种三五百亩都不成问题。”

科左中旗近三年来连续推广浅埋滴灌综合节水技术,梅园雪当仁不让挑起大梁,仅2022年就完成23万亩推广任务,玉米单产增加223公斤。“过去浇地都是管灌或漫灌,新技术让‘细水长流’,实现了节水增粮。”团队还在舍伯吐镇建立了“科技小院”,以示范田为样板,带动全旗20个乡镇普及浅埋滴灌技术,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

2022年,舍伯吐镇玉米科技小院被中国农业技术专业协会评为“最美科技小院”。


根治“土地的癌症”

对梅园雪来说,2022年成绩单上还可以加上这样一笔:盐碱地的成功改良。

科左中旗地域辽阔,全旗共有541万亩耕地,其中盐碱地占了三分之一。盐碱地土质差,加之种植技术落后,之前农民只有“靠天吃饭、广种薄收”。2020年,旗里启动盐碱地改良项目,梅园雪又成了项目带头人。

盐碱地一向被视为“土地的癌症”——土壤板结、透气性差、保水性差、出苗率低,很难治理。植物少,风沙大,大风刮起时面对面说话都困难,沙粒迷得人睁不开眼,打在脸上生疼。“想着风大,第一年就深点种,怕把种子刮跑了”。可惜没出苗,没办法,再种,还是没出苗,最后只好移栽,像伺候孩子一样,栽下的苗一棵一棵用调节剂浇。孩子睡了大人还能缓口气,伺候这些苗,梅园雪却一直提着心。“一下雨就害怕,总盼着老天别下了,因为盐碱地不通透,雨不往下渗,时间长了厌氧,苗就淹死了。”

几乎整个春天,梅园雪就没离开过试验田。天天给苗“相面”,哪棵苗长啥样她心里都有数。可尽管小心又小心,第一年还是以失败告终,“苗稀稀拉拉的,投入的土壤改良剂、腐熟牛粪等似乎都没发挥作用。”

但失败并不是一无所获,“没经验有教训,起码来年可以少走弯路”。梅园雪配合中科院、农科院等专家团队,重新筛选了合适的改良剂和种子,第二年出苗很顺利。但“有了苗,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后续还要摸索它的水盐运行规律,研究如何保苗、壮苗”。

2022年是盐碱地改良的第三年,此时已越过了“保苗关”。就在大家满怀信心时,六七月份又下起了连阴雨,人们的心又提了起来。那段日子,梅园雪也很心焦,常常在雨歇间隙到地里察看苗情,结果有了惊喜的发现:水渗下去了!苗好好的!“这说明我们的改良见效了,土壤变通透了!”

原来每亩地3000多株苗,现在达到了5000多株,“说明土壤的承载力及养分供应力也上来了。”改良后的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增加了5.4%,pH值和含盐量则分别下降了4%及2%,玉米保苗率达到了90%,产量提高了42%。梅园雪很高兴:这等于无形中增加了近200万亩耕地!

作为农技推广人员,梅园雪最想推广的就是让老百姓“一说就懂、一用就会”的技术。

“腐熟牛粪应用”是盐碱地改良中的重要手段,但老百姓习惯了用化肥省事,而长期使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更何况是盐碱地。所以每次下乡,她都要反复推广牛粪的好处:“牛粪堆在自家院里既污染环境也不美观,上到地里却是上好的肥料。地和人一样,也需要呼吸,通透性好了,有机质增加了,产量也就上来了。”


农技推广让事实说话

梅园雪说,研究高产栽培技术任重道远

梅园雪是当地人,贫瘠的土地和稀疏的庄稼是她抹不掉的记忆。1989年,大学毕业的她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回到科左中旗做了一名农技推广员——她想为家乡“做点事”。当时科左中旗没有一条像样的乡间公路,每次坐着农用车下乡,“浑身被晃得散了架,下车腿脚都不会动了”。

但那时人们并不在乎“科学种田”,每当她告诉人们要这样种或那样种时,总会招来一片讥笑,“我们种了大半辈子地,还用你一个小丫头来教?”看来要想让对方心服口服,只能用事实说话。

2005年,梅园雪负责测土配方施肥及玉米高产示范田创建项目。试验田就挨着农民的地,“你种你的,我种我的”,看似两不相干,却暗自较着劲。到了秋收时节,两块地一比较:试验田亩产高出了100多公斤.这下人们服了:“原来科学种田还真管用!”

就这样一干30多年,她走遍了全旗516个村屯,不遗余力推广农业新技术,玉米单产最高达到了1122公斤。因为能帮农民增产增收,她成了农民心中的“女财神”。

都说做农业辛苦,梅园雪却觉得“一点都不苦,而且特别有意思”。

去年前期干旱,要琢磨如何用低温叶面肥解决低温寡照问题;后期多雨,要考虑如何用缓释肥解决雨后追肥难问题…… 总之,充满了挑战。还有化肥减量,底肥追肥,如何减?如何追?用一块块试验田做梯度试验,也是一个“层层揭谜”的过程。“尤其一项新技术推广下去,实现了增产增收,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

对于农业周期长,见效慢,还经常面临失败风险的现实,梅园雪认为,你不可能想啥就是啥,如果你的想法都正确,还用得着攻关吗?失败是正常的,既然是正常的,又何谈什么挫败感呢?梅园雪非常乐观,却不盲目,“目前我们的粮食单产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还有差距,高产栽培技术还有许多研究方向,前方的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梅园雪还有“新梦想”:“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开展增粮工作,推广密植高产技术,提升土壤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我就想拿出一套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且能持续使用的综合增粮技术,把我们粮食安全生产底子打厚、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