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教育进行时】重走延安创刊路?坚守初心向未来

聚焦 2023-07-03 16:17:42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妇女运动的策源地。1939年6月1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妇女期刊、抗日根据地影响最大的女性刊物——《中国妇女》,就诞生在这里。

圣地延安三山鼎峙,两河交融,红旗飘飘

“我们回老家来探亲啦!延安精神,也是《中国妇女》的生命之源!”近日,本刊采访小分队脚踩着黄土高原热土,迎着夏日槐花的芬芳,耳畔回响着与本刊同龄的《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再回延安觅初心。


本刊采访小分队再赴延安觅初心


追忆一组史诗:《中国妇女》创刊史

我们的第一站是瞻仰延安革命纪念馆,“胜利的出发点”几个金色大字,在红墙上熠熠生辉。

在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展览中,我们看到了珍贵的革命文物、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生动的视频影像,特别是在《延安时期出版的主要报刊》展板上,《中国妇女》作为13本月刊之一,赫然在列。

延安文艺纪念馆内,《中国妇女》创刊号陈列其中

沿半山坡一路拾级而上,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巾帼宣讲队员”刘婷带我们仔细参观了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专题展览馆所在的五孔窑洞。

“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政治指导中心,也成了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中心。在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妇女联合会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积极投身革命的洪流中,解放思想、参政议政、参加生产、拥军优属、支援前线,加强儿童教育等,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边区和各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真正起到了半边天作用,在我党妇女运动史上,书写了绚丽多彩的华章。”

《中国妇女》创刊号 毛泽东赋诗《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刘婷指着收藏在玻璃展柜里的《中国妇女》第一卷第二期和第一卷第四期介绍,当年《中国妇女》编辑部就在这附近的窑洞里办公。

毛泽东亲自挥毫为《中国妇女》创刊号题写刊名,并赋《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竞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

这是毛泽东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抗战诗词之一,他为妇女热情点赞,提出“男女并驾,如日方东”,并将妇女盼望《中国妇女》的出版比作“如旱望云”,足见其对《中国妇女》寄予了深切厚望。

刊载于《中国妇女》创刊号上的《发刊词》这样写道,“《中国妇女》的发刊,就是企图对于动员和组织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大众积极参加抗战建国大业工作尽一分绵薄的力量。我们希望《中国妇女》成为全国女同胞的喉舌,成为一切妇女先进和热心妇运的男同志们的共同栽培的园地。”

那时候,《中国妇女》每到重要节点,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呼吁中国妇女投身社会、投身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讴歌中国女性在抗击外侮、救亡图存中的伟大贡献。《中国妇女》也登载领袖们纵论时局、动员抗战的文章。

华丽的作者名单体现了党赋予《中国妇女》的无限荣光。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等妇女领袖,都曾为杂志撰写文章。

在长长的作者名单里,我们还可以见到众多延安女界名人:张琴秋、罗琼、朱仲丽、孟庆树、刘英……以及特约记者严慰冰,特约通讯员魏巍,版式设计丁玲,插画师江丰……

丁玲是最早到达陕北的著名女作家,她和许多以笔为枪的撰稿人组队,在《中国妇女》上谱写了抗战大业经典篇章,激发了巾帼壮志,鼓舞了必胜信念。

走进位于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的延安文艺纪念馆展厅,就看到了丁玲设计的《中国妇女》创刊号的封面版式。她还在《中国妇女》第一卷第五、六合期上发表了随笔《秋收的一天》,记述了在延安的知识女性参加大生产劳动的愉快情景。

那时,从杨家岭到中央印刷厂所在的清凉山,是一段几公里的崎岖山路。《中国妇女》的编辑们总是在月黑风高的晚上,伴着此起彼伏的狼叫,赶夜路去送稿样付印……

当年的清凉山,是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如今的清凉山南麓,矗立着七个红色大字“万众瞩目清凉山”,已是延安新闻纪念馆所在地,作为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它的外形似依山而建的三层窑洞,非常特别,与它身后的清凉山浑然一体。

而一进大门,醒目的石雕上,一支笔锋利如枪,镌刻着令人震撼的毛泽东题字:“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这是毛泽东当年应中央妇委会之邀,为《中国妇女》(作为《解放日报》的副刊时)的三八特刊所题。

这是党的新闻事业的精髓,也是我们始终如一坚守的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开门办刊的传统。

延安新闻纪念馆内还原的“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

在展厅里,我们登上八九级狭窄的钢梯,来到还原的“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的窑洞前。

落地展牌上写着:“当年,中央印刷厂在这里主要承印《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解放周刊》《中国工人》《中国妇女》《中国青年》等报刊杂志,以及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党中央的各种文献,共计上百种,发行到各根据地,散发到全国各地。

谢觉哉曾赋诗赞曰:马兰纸虽粗,印出马列篇。清凉万佛洞,印刷很安全。”

在简陋、艰难的办刊条件下,《中国妇女》的编辑们完成了许多生动的报道,比如抗战中的“三八”特辑。

“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现在打日本,要妇女参加,生产要妇女参加,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三八”节纪念大会上又一次赞扬中国妇女,《中国妇女》作了特写报道。

延安“三八”节纪念大会持续了三天三夜,日间有热闹隆重的群众大会(包括慰劳抗属)、生龙活虎的运动会、前所未有的妇女博览会,夜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晚会,《梁红玉》《秋瑾》等新剧公演。

一路走访,一路追忆,与《中国妇女》有关的前尘往事、点点滴滴,都凝聚成了我们心中的红色力量,穿越84年的历史长河,在心中奔涌不息……


铭记一代“大姐”: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蔡畅

位于杨家岭的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专题展览馆

在杨家岭的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专题展览馆中,“延安著名十大姐”展板上的许多名字,都令我们倍感亲切,万分敬佩,她们是: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陈少敏、刘英、李贞、帅孟奇、张琴秋、曾志。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蔡畅,多次登上《中国妇女》封面

其中,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蔡畅,是几代人永远的“蔡大姐”,也是一面热情飘扬的旗帜。美国著名进步作家、斯诺夫人尼姆·韦尔斯在所著《续西行漫记》中称,自从向警予牺牲后,蔡畅就是“中国最前导的女共产党员”“最活跃的女革命家”。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蔡畅曾与向警予共同发起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1923年,在巴黎一家半地下咖啡馆,没有婚宴、婚纱和婚房,她与李富春结为革命伉俪,邓小平是他们的证婚人,周恩来在写给他们的信件中,总以“畅春姐弟”相称。

共有三十位女红军走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她们被世人称为“三十女杰”,蔡畅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其中年龄最大、党龄最长的女红军。

长征途中,她常把组织上分配给她的骡子,让给生病的小警卫员或其他病号骑。即使有胃病,她也常把自己的青稞麦分给其他红军女战士吃。

她用法文高唱《马赛曲》鼓舞大家的士气,讲儿时母亲带她挖野菜的故事,被康克清称为战士们的“精神食粮”。

1937年,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运动的新篇章,李富春担任首任妇委书记。1941年,从王明手里接过“接力棒”的蔡畅,是首位女性妇委书记。

那几年,蔡畅最重要的贡献是“四三决定”——她领导中央妇委会起草了《中共中央365体育足彩,: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

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蔡畅是选举产生的唯一的女中央委员。

1948年,蔡畅到布达佩斯参加第二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会上,她以端庄娴雅的风度和充满激情的演说感动了数千名与会代表,并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主席戈登夫人盛赞她是“一位伟大的女英雄”“她代表新中国”。

1949年,蔡畅当选第一届全国妇联主席。半年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她当选为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在参与讨论和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她推动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在中国第一次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后来,她又连任全国妇联第二、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

丈夫李富春病逝后,蔡畅把两人积蓄的10万元作为特别党费交给了党组织。后来,她又把省吃俭用攒下的3万元交了特别党费。

秘书曾问她要不要给子孙留一点?她回答,“不要,他们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生活。”

此前,1966年,蔡畅夫妇还把国内外赠送给他们的礼品59笔129件,全部上交给了中央办公厅。

李勇是蔡畅的女儿李特特的长子,从小在蔡畅身边长大,他称呼外婆为“奶奶”,与蔡畅感情甚深。

在李勇心中,葛健豪、蔡畅、李特特,家中三代革命“大女主”,永远照耀着他的人生路。

无论是在天津市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当主任,还是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甚至是退休后做中共党史和党史人物研究宣传,他始终以奶奶为榜样,用实际行动告慰先辈,他说,“行动是最美好的告慰。”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73岁的李勇来到中国妇女杂志社,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并赠送他自己所著的《纪念蔡畅》一书,为奶奶写下一封告慰家书。


亲爱的奶奶:

您好!

时隔多年,再次看到您的照片出现在《中国妇女》曾经的封面上,我的心中倍感亲切和激动。

虽然您离开我已经30多年了,但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念您。因为您把我从小带大,我受您的教育和关怀最多,您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人。我总会回想起您在世的最后几年,我每天下班后去看您的时候,总要长时间地拉着您的手,感受您的体温,就怕以后摸不到您了……现在,我暗自庆幸,我那时那样做了,让我能与您好好地多待了一些时间。

您去世后不久,我就离开北京的中央机关,到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我赶上一个好时候——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来了一个好地方——中国改革开放的前线。我在这儿与同志们热火朝天地一起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天津海边的盐碱荒滩上,经过我们开发建设,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不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拔地而起,更重要的是,我们促进了中国新兴工业的大发展。我很高兴,我继承了您的精神,继承了外公的事业,我们这些革命后代、老党员,也算为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没有辜负您们的希望。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您们的教诲和熏陶,都是在您与外公那一代人建立的基础上取得的。

岁月如梭,我现在也七十多岁了,退下来也有十多年了,我们成立了“和富文化发展基金会”。“和”是蔡和森的“和”,“富”是李富春的“富”。一方面,我们做慈善事业,支持泰达开发区一线员工的文教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在南开大学的支持下,组织了中共党史和党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工作。

今天 ,我来到中国妇女杂志社,就像回来探亲。您是全国人民的“蔡大姐”、无数孩子的“蔡妈妈”,是我最亲爱的奶奶,是伟大的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为中华崛起妇女解放赴汤蹈火,功高德重与世同龄,当人民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亮节万代敬仰”——这幅挽联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心中永垂不朽的致敬。您的音容笑貌、乐观坚定、大爱无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闪闪发光!

您的外孙 李勇

2021年7月


这是一次有温度的握手,仿佛穿越了峥嵘岁月,让《中国妇女》通过李勇,又一次和蔡畅紧密地心手相连。“她一定也像我现在这样,翻阅过这本杂志。而我就像回家‘探亲’一样。”

1955年、1960年、1982年……每一个笑容都鲜亮淳朴,每一个画面都和蔼可亲,蔡畅生前曾多次登上《中国妇女》封面,并在《中国妇女》发表署名文章。

蔡畅,好像从未离开,而我们依然,永远怀念。那些泛黄的书页,和今日的文字流淌在一起,那是革命的红色血液,那是延安精神在闪耀……

沉浸一出红剧:催人泪下《延安保育院》

图片

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剧照

抗战时期,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随第一批中直机关撤退,可人数太多,“妈妈,我留下来吧。”院长丑子冈的女儿红霞勇敢地站了出来,将365体育足彩,生的希望留给了其他孩子……

这是大型红色历史剧、延安红色旅游新名片《延安保育院》感人的一幕。硝烟弥漫、冲锋陷阵、舐犊之爱、军民鱼水情……它根植于抗战年代发生在延安保育院的真实故事。

其中,最撕心裂肺的一幕是,东渡黄河的滔滔浪声中,孩子们声嘶力竭地喊着内心深藏已久的“妈妈”,但院长却随巨浪永远地消失了……保育员们以无私的大爱迎来了新中国黎明的曙光。

现场演出中,许多观众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我们采访了饰演延安保育院院长丑子冈的演员田洋。这个角色,她已经演了近10年。“我姥爷当年也是一名老红军,现在我的孩子也快4岁了,和这些小演员们差不多大,虽然已演过3000场了,但每次演到诀别那一幕,孩子们喊妈妈时,我都会有扎心的感觉。”

剧中让田洋印象深刻的有一通耐人寻味的电话——即将奔赴战场的父亲,在千里之外给住在保育院、从未谋面的孩子打电话,但这场生离死别的父女相认,却被无情的战争瞬间切断。“这个故事原型来自左权将军,他都没有听到孩子喊一声爸爸,这可能是他终生的遗憾!”

图片

毛泽东为延安保育院题写“好好的保育儿童”

离开延安保育院剧场,我们驱车抵达如今的延安洛杉矶保育院,它是延安市妇联所属的全日制省级示范幼儿园。这里黄墙尖顶、彩色跑道,就像一座童话城堡。城堡顶部,还有毛泽东的题词“好好的保育儿童”。

延安洛杉矶保育院院长、陕西省三八红旗手付慧介绍说,它的前身是1940年党中央在延安创办的“中央托儿所”。为支援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经宋庆龄先生努力,美国洛杉矶的友好人士和爱国华侨,为中国战时儿童募捐了大量物资和资金。为纪念和感谢这些支持,1942年,它更名为延安洛杉矶托儿所,后迁至北京。

当年的《中国妇女》,还有许多详实丰富的365体育足彩,:洛杉矶托儿所等妇女儿童生活方面的报道。

图片

昔日的延安保育院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摇篮”

“1993年,我们在延安恢复办学,并更名为延安洛杉矶保育院。我是保育院复建后的第一批教师,30年来,我把这里的岗位都干了个遍。最早,我们没有编制,租赁的是延安市妇女儿童培训中心办公楼,共有7名教师,设立一个混龄班,仅有7名幼儿入托,全部为寄宿制。如今,全院共有两个校区、27个教学班,共有教师编制148个,在园幼儿886名。”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延安洛杉矶保育院看到,那些老照片记录着当年延安洛杉矶托儿所丰富的生活场景,孩子们做操做游戏、种牛痘、检查口腔卫生、日光浴、打霸王鞭、表演《兄妹开荒》、用玩具枪练习瞄准打日本鬼子……

抗战年代,保育院是马背上的摇篮,保育员用生命保育儿童,为新中国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新时代,付慧带领着年轻的保育员们,传承老一辈保育工作者“一切为了孩子”“阿姨赛妈妈”“保教合一”等保教精神,以红色教育为内核特色,在一批批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

图片

今天的延安保育院:红色血脉在传承

在保育院会议室里,本刊采访小分队和延安各界妇女姐妹代表一起召开了“抚今追昔回延安·讲好延安新故事”座谈会,以“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为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培训高水平专业家庭教育人才队伍”“多部门联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等破题思路。延安的新生代妈妈们,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路上,收获了一个更高版本的自己。

激扬一众巾帼:圣地书写新时代《延安颂》

在延安走访,处处都能感受到绵延不息的奋斗精神、延安精神,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红色力量。

延安市妇联主席王亚玲介绍说,五年来,在创业创新、社会治理征途上,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主战场,在社会服务、疫情防控各领域,到处激荡着女性的光荣和梦想,闪耀着女性的智慧和创造。

延安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宋庆珍,不仅从一名下岗工人到做大做强自己的餐饮公司,还带领约120名女企业家不断前进。前不久,她参加了“中国女企业家协会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主题活动”。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只想为家乡的农民致富和农业增收干点事儿。”说这话的是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作室副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梁福琴。

作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延安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豆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她主持研究的安塞区沙渠湾村大豆试验田,是集成渗水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高效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4项技术于一体的示范园,不仅品种好,技术新,平均亩产高达281.2公斤,创下陕北大豆高产纪录。

2006年至今,她先后承担国家、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20余个项目,参试品种500多个,圆满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

图片

宜川稠酒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金玉,带动小杂粮走向大产业

和梁福琴同样有家乡情怀的,是宜川县宜壶稠酒总经理、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川稠酒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金玉。

年幼丧父、早早辍学的她,一直与命运抗争。从走街串巷叫卖到固定摊位出售,从塑料袋和塑料桶的散装短期保存到办厂批量生产,从传统纯手工制作到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从个体经营户到非遗传承人……她把传统刻进了血脉,把奋斗变成了品牌,又把品牌酿成了乡愁的寄托。

她说,“在物资匮乏的日子里,只有过年时母亲做的那一碗稠酒,是我童年回忆里唯一的甜,我希望它也能甜了父老乡亲的生活!”

在安塞金剪刀手工艺合作社,热情开朗、多才多艺的80后社长陈莲莲,为大家解读了许多安塞剪纸背后的文化密码,“陕北特色的剪纸抓髻娃娃,是剪纸艺术中最为古老、夸张、朴素、喜庆的形象之一,它是生命与繁衍之神,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在传承陕北民间文化特色的同时,她也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发展创新,开拓出充满个性色彩的阴阳剪、多彩剪等多种技能。

她的手法大胆细腻,构图新颖别致,题材紧密结合新时代,作品先后获数十项大奖。她还说,“剪纸就是剪人生,我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的回忆,对亲人的依恋,对幸福的渴望,都倾注在了一幅幅剪纸作品上。”

图片

安塞剪纸艺人陈莲莲(中),以金剪刀带领一众妇女剪出精彩人生

过去,延安是革命新女性的天堂。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延安妇女实现了从“旧我”到“新我”的蜕变,积极参战参政参与生产,支援前线,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为民族的解放独立、人民的自由幸福贡献了巨大力量。

正如毛泽东所说,“延安妇女运动是全国妇女运动的推动机”,延安新女性“奋发为雄”“突起异军”,为中国革命从延安走向胜利,从延安走向北京,贡献了热血和生命。

今天,新时代的延安妇女正续写着延安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戏。五年来,延安涌现出市级以上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巾帼脱贫行动先进个人等优秀女性793名、巾帼楷模40名,市级以上三八红旗集体、巾帼建功、巾帼脱贫行动先进集体等优秀女性集体235个,巾帼文明岗143个。20支巾帼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基层社会治理、倡扬文明新风、扶贫帮困助弱各领域,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延安颂》续写下最为生动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