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本日记、80万字记录,金婚夫妻金牌调解暖万家

365体育足彩, 2022-07-26 16:39:47

2022年5月,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10户2022年“最美家庭”先进事迹,展现最美家庭的文明风采。银发调解员倪伯苍的家庭光荣入选。


一街道、一家银行、两所学校、八个村民组……这是江苏省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的第一网格。网格里的故事都被一一记录在80万字的民情日记中,而这些民情日记的执笔者名叫倪伯苍。


10年前,启东市实行网格化管理,入党多年的倪伯苍成为当地首批网格员。10年间,倪伯苍不但自己服务网格,情暖相邻,还带动妻子陈玉兰成了当地的妇情信息员。如今,这对银发夫妻携手奔波在网格间,他们不但是村民心中的榜样,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家庭幸福的模样。


倪伯苍一家诠释幸福的模样


民情日记,深情记录百家事


“一间小屋,收藏了一个村庄的喜乐悲愁;一头华发,细数着田间地头的无悔春秋;40本日记、80万字记录,你把百姓的需要字字句句装满心口……”这段文字是2021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上,评选组写给倪伯苍的颁奖辞。


继成为2021年度法治人物之后,今年1月倪伯苍又在7000万网民的投票中脱颖而出,当选“2021年度全国平安卫士”。从3月起,启东市多个单位掀起了向老党员倪伯苍同志学习的热潮。一时间,这位长期扎根在基层服务群众的古稀老人,从默默无闻变得家喻户晓。


倪伯苍在基层一线忙碌奔走了10年,妻子陈玉兰就在他身边默默支持了10年。


年轻时候倪伯苍曾在外闯荡,陈玉兰则在家务农。60岁那年,倪伯苍回到家乡养老,陈玉兰原以为夫妻俩这回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没想却更忙了。因为倪伯苍讲话做事公道,又是一名老党员,村民们对他颇为敬重,称他为“倪家伯”,遇到大事小情,大家都想找“倪家伯”来评个理。


在村里实行网格化管理后,倪伯苍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网格员。


庙基村第一网格是镇郊接合部,还是附近村镇的赶集点,人员流动大,区域内治安环境复杂。为了能把网格员的工作完成好,倪伯苍每天吃完早饭便上岗巡查安全隐患、收集民情民意、解决矛盾纠纷……


倪伯苍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乡间小道,就是很少出现在家中的地里。


最初陈玉兰是不理解的,在她看来,自家也有农活,丈夫为什么不帮帮自己?尽管妻子没有生气吵闹,但倪伯苍也看出了妻子的不满,于是他每天5点起床,早早下地干完自家农活,之后再按时去上岗巡查。


渐渐地,陈玉兰理解了丈夫。每天晚上,她看到丈夫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记下当日的走访情况,她会默默地帮丈夫调整台灯,倒一杯水,然后自己去做家务,不再打扰。倪伯苍告诉妻子,他记的是民情日记,里面有调解案例、村民需求、活动策划等。另外,还有许多时事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笔记”。


在倪伯苍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经验做法记下来,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可以作为参考,而为老百姓办事就有据可依、有案可循了。


“2015年1月13日,23组施毅常年不在家,交养老金不方便,帮其代交。”


“2018年10月20日,村民龚健康为了进宅路问题前来求助。”


“2021年3月10日,村民顾红兵住院手术,儿女因为老人医药费、赡养费有了纠纷,需要进一步调解……”


40本民情日记,80万字——浓缩了一个村庄过去10年的记忆和变化。


整理家务时,陈玉兰会小心翼翼地去摆放这些民情日记。当初,她并不会想到民情日记会成为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她只是觉得,这些都是丈夫的心血,她有责任帮助丈夫好好保存。


调解普法,携手走在网格间


多年在网格中走访的经历,让倪伯苍越来越意识到,很多村民产生矛盾的症结,在于处理问题的方法欠妥和法律意识淡薄,这恰恰显露出法治乡村建设的迫切性。


“要让群众知道法律是什么、能做什么,这就得做好法治宣传。”为此,倪伯苍改造了自家平房,建成“家庭普法站”。他还利用废旧材料在自家屋前的小场地上建起了平安法治护航站,定期宣传展示最新政策和法律法规,帮助村民获取365体育足彩,法律资讯,提高学法用法能力。


倪伯苍平时做普法宣传,陈玉兰耳濡目染也受到了影响。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性格随和的她从来没跟别人红过脸,妇女们都愿意跟她说心里话。想到这些,陈玉兰觉得自己或许能给丈夫帮点忙。


于是,陈玉兰成了网格里的妇情信息员。调解的时候,夫妻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倪伯苍讲法律,原则性很强;妻子则讲情理,人情味很浓。两人一唱一和,调解的成功率更高了。


2016年,倪伯苍夫妇腾出两间房屋,在家中成立了启东市首个以网格为基础的个人调解室——庙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倪伯苍调解工作室。调解的案子既有家长里短的小事,也有棘手的疑难积案,无一不倾注了夫妻俩的心血。


“是倪家伯吗?我要起诉!”今年正月初八一早,倪伯苍便接到村民陈水新充满“火药味”的电话。40年前,陈水新的父亲陈协信带着两儿两女,和带着一儿一女的刘玉英重新组建家庭。半年前,陈协信中风瘫痪,刘玉英也病了,双方子女为赡养老人的问题争执不休。


接到电话后,倪伯苍和妻子开始了分工,妻子过去拉家常,试探双方子女的口风和态度,倪伯苍则请来了法官和律师。


下午1点,陈水新等人来到调解室。陈水新只想管自己的父亲,吵着让刘玉英的子女将其接走,表示分开赡养老人。


“分开赡养?老夫妻一起过日子,40年没红过脸,老了还要分开?大家以往关系都不错,何必撕破脸……”倪伯苍夫妇苦口婆心地分析利弊,最终双方子女达成了一致协议:共同赡养两位老人。


就这样,一家人争吵了半年的难题,仅用了一天,在倪伯苍家中得到了妥善解决。


小家大爱,言传身教爱相随


作为共同携手走过“金婚”的夫妇,丈夫的奉献和执着让陈玉兰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倪伯苍的家不但是村里的调解室,还是迷你版村委会。周围的邻居们都盖起了小洋楼,倪伯苍家却一直是平房。


屋外,是一个个法治宣传栏,屋檐下挂着“倪伯苍工作室”“金牌调解室”“网格活动中心”“少先队活动基地”等大大小小32块铜牌;屋内,除了三间房供倪伯苍夫妇和女儿女婿自住外,其他五间都被改建为公共区域:东边第二间是阅览室,共有4500册书籍、12种报刊;南边三间打通为党群活动室和网格活动室,有电脑、电视机、放映机和供30人开会的桌椅……


启东当地有一句老话:桑条从小欝,大来欝不直。意思是要想使桑条长直,需要从小用线攀,等长大了就难以攀直。那么,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在倪伯苍夫妇看来,每一个小家庭都在大网格之中,家庭教育指导基层网格员是重要力量,要有所作为。


2021年,启东市妇联在倪伯苍家中设立了“家长学吧”。今年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启东市检察院将家庭教育指导站也设在了倪伯苍家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带领孩子们参观倪伯苍工作室,他也会定期围绕家庭教育促进法,结合自己的家庭建设、网格内的家庭教育案例,对到场的孩子以及家长们展开特殊的“亲子教学”。


有的家长从倪伯苍讲述的案例中认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明白了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能一味否定,要采用鼓励方式正向引导。有的孩子翻阅倪伯苍爷爷坚持10年记录的民情日记,认识到了学习和坚持的重要性。


父母身教重于言传。倪伯苍和妻子一辈子践行“勤俭自持、习劳习苦;饮食起居、尚守寒素”的家训,勤俭朴素的家风浸润着每一个家庭成员。倪伯苍的女儿女婿都是企业的中层干部,在单位表现优秀,外孙大学毕业后也在上海找到满意的工作,一家的人生活都比较简朴,他们也都很支持倪伯苍夫妇做公益。


“每个小家都好了,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好,为了家家和谐幸福,我们愿意继续发挥余热,做为人民服务的螺丝钉。”每日一同忙碌在网格间,这或许是倪伯苍夫妇彼此间最浪漫的告白,也是他们以爱心奉献社会最真实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