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司鼓,打响开年大戏第一槌

聚焦 2024-02-23 12:52:22

舞龙狮、打铁花、唱大戏……拉满中国佳节的仪式感,表现中国人的极致浪漫,为人民美好生活锦上添花。在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欢庆仪式里,越来越多的女性传承人精彩亮相。她们颠覆传统,涉足曾鲜有女性涉及的非遗技艺,为我们的节日注入了女性的精气神。


司鼓

都说一台锣鼓半台戏,鼓响、戏唱,鼓终、曲散。作为戏剧节奏的支柱、乐队的指挥,司鼓可谓胸中藏甲百万兵,手掌帅印震乾坤。随着司鼓的鼓板一响,好戏即将开场。

春节来临,这对女司鼓刘笑霖来说,又是一个“紧锣密鼓”的假期。从大年初一开始,每天两场、每场3个多小时,她马不停蹄辗转在浙江金华、丽水、衢州等地的各个乡镇和村落。

虽然奔波辛苦,但刘笑霖乐在其中,“观众需求越多,说明我们越来越受欢迎了。”她所在的婺剧团,不仅线下演出场场爆满,线上直播也同样吸引着众多网民围观叫好。

“虽然看不太懂戏,但听这打鼓就觉得好有精气神”“鼓点集奔放、激情、韵律、震撼于一身,戏剧真是太有魅力了”“司鼓笑霖真有才,细棒粗锤交替来,音频节拍有轻重,骤急轻缓看前台”……弹幕如雪片一样飞来,传统戏剧也“圈粉”无数年轻人。

舞台一侧,刘笑霖不断转换着手势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唱腔、道白、舞蹈等,根据剧情要求,轻重缓急有序,抑扬顿挫适度,将自己深深融入剧情之中,直到圆满完成伴奏任务。

司鼓是戏曲乐队的指挥,控制着全场的节奏

司鼓,是戏曲乐队的指挥,也是舞台节奏的主宰者。面对整台演出,司鼓要通过对剧情的理解,准确无误地处理好各种节奏类型,要使乐声听起来有筋骨、有血肉,丰满且灵动,达到渲染剧情、衬托人物的目的,使演出更具艺术感染力。司鼓体力消耗巨大,通常都由青壮年男性担任。在婺剧界,刘笑霖是目前唯一的一位在团演出的女司鼓。“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艺校里还有两三个小师妹在学习。”

作为土生土长的金华武义人,刘笑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婺剧乐队成员,她从小就在戏剧团里摸爬滚打。对于她来说,婺剧不仅是亲切的乡音俚语,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的共同文化记忆。她觉得,理应将父辈传承下来的婺剧发扬光大、流传下去,她义无反顾走上了学戏之路。

学艺之初,因刘笑霖是女孩,老师一开始并没给她安排学习武堂司鼓,只是让她学文堂拉二胡、弹琵琶。但从小看父亲当司鼓“打得很帅气”,她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像父亲一样优秀的司鼓。

当司鼓既耗体力又十分辛苦。严寒天,拿鼓槌的双手冻得裂开甚至流血,双臂不停挥动,汗水浸湿衣服冷热交加;酷暑日,没有空调甚至顶着烈日,衣物被汗水浸透更是家常便饭。

二十多年如一日,刘笑霖的双手布满了鼓槌磨出的老茧,因右脚常年踩踏脚板以支撑手臂,造成右膝盖长期与鼓槌碰撞留下淤青。但刘笑霖依旧选择坚持,“热爱是最重要的,当你非常热爱一件事,并想把它做到最好,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

女司鼓刘笑霖延续父辈使命,传承着传统文化

司鼓中最小的京班鼓,需要打击的部分只有小碗底儿那么大,而且不能打满,需要精准打击2/3部分才能发出轻快有力的鼓声。即使同一个鼓点,在不同环境、不同人物、不同剧情表现上,也会有微妙的差别,需要打击得更精准无误,才能把氛围烘托得恰到好处。

“锣鼓经的使用十分讲究,如演员的一招一式、一惊一吓,甚至一个眼神、一声冷笑等,其打法都不尽相同。”刘笑霖介绍说,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鼓点儿,但运用起来需要经过仔细揣摩、分析,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否则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

秉持“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刘笑霖不断精进技艺,打击技巧日渐娴熟,她通过学习戏剧、文学、音乐等专业知识,调动和组织乐队各种乐器协同“作战”,赋予传统戏剧更加流畅、生动、富有韵味的魅力。

去年 8 月,刘笑霖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第一条司鼓视频,如今她已拥有了近 70 万粉丝,获得 500 多万点赞量,网络流量为传统戏曲推广创造了新机遇。

“对于突然走红,我觉得一方面是网络的力量,能够让365体育足彩,人看到始终活跃在一线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觉醒,开始沉下心来去理解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身着休闲服、梳着马尾辫、带有梨涡笑容的刘笑霖,以及她身边年轻的戏曲乐队成员,都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孕育的新生力量。